日本企业欠薪垫付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日本 + 清偿能力 ; 参考:《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05期
【摘要】: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因企业大量倒闭形成了欠薪浪潮,优先权作为最主要的法律工具开始失灵。以欧陆诸国尤其是德国的经验为摹本,日本制定了欠薪垫付法。这一机制依托比较完善的法律程序将欠薪纳入劳灾保险基金垫偿,并先后采取了浮动限额、固定限额和分类限额等方式。日本的法律设计独具特色,实际运行数据也证明其有效地管控了欠薪风险。这对解决我国目前欠薪季节性爆发、极端或群体性欠薪事件频发的问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制度化思路。我国应借鉴日本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企业欠薪保障法律制度。
[Abstract]:After the oil crisis broke out in 1973, 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corporate failures, Japan formed a wave of unpaid wages, prior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legal tool began to fai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especially Germany, Japan formulated the law of advance payment of wages in arrears. This mechanism relies on the relatively perfect legal procedure to bring the arrears of wages into the insurance fund of labor disaster compensation, and has adopted the floating limit, the fixed limi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limit and so on. Japan's legal design is unique, and operational data prove that it effectively controls the risk of unpaid wages. This provides a valuable way of systematizatio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easonal outbreak of unpaid wages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or group incidents of unpaid wages in China. Our country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enterprise's arrears of w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外投资中劳工权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12CFX10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招标项目“经济法治目标下政府角色与功能研究”(SK2012A156)
【分类号】:D931.3;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贤日;;我国港台地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0年06期
2 邢雪艳;;论日本“年功序列制”的历史变迁[J];日本学论坛;2007年03期
3 邱宝华;;建立欠薪保障法律制度 促进劳动就业[J];政治与法律;2006年01期
4 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上琦;;关于我国欠薪优先请求权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2期
2 孙凤良;;恶意欠薪应纳入法治[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3 周贤日;何兆勇;高鹏飞;;欠薪保障基金制度的构建——对《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论证意见[J];法治论坛;2010年02期
4 佘俊凯;;农民工讨薪:“不可能”之后的“可能”[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5 王占;杨俊;孙军;;浅探中国欠薪问题的解决[J];法制与社会;2011年28期
6 肖晓飞;;国内有关泡沫经济以后的日本社会研究综述[J];才智;2012年26期
7 王欣新;杨涛;;破产企业职工债权保障制度研究——改革社会成本的包容与分担[J];法治研究;2013年01期
8 刘辰远;;欠薪入罪,刑法“越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陈莉莉;;舟山船舶修造业劳资纠纷解决机制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李成华;;在华日资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劳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雪飞;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针;论企业破产中劳动报酬受偿优先权[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焱镔;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本土化构建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雅冰;新形势下工资优先权的立法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智;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云娥;农民工欠薪纠纷案的法学审视[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兰花;“恶意欠薪”行为的入罪探讨[D];湘潭大学;2011年
7 邵慧勇;防范欠薪的工资支付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8 金春燕;世纪之交日本大企业劳使关系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杭湖;论劳动报酬权的法律保护[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慧华;论我国工资立法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天;日本是怎样利用法律管理经济的[J];企业经济;1995年04期
2 马尔柯姆·史密斯,许章润;日本私法制度与对于商务活动的公共控制:法典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1997年04期
3 王廷春;外国劳动者在日本的安全卫生法律保障介绍[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年09期
4 王杰;;日本检察官遴选制度考察[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5 艾变开;曲淑君;姚云;宗绮;;日本本国优先权制度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07期
6 胡春秀;;从日本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看我国土地征收立法的完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5期
7 小杉丈夫;美国法文化对日本法律实务的影响[J];中外法学;1995年04期
8 寇天;日本是怎样利用法律管理经济的[J];城市开发;1995年04期
9 祖伟;清末修律取法日本述论[J];日本研究;2002年01期
10 刘云生,宋宗宇;中国古代优先权论略——序位·要件·效力·限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进忠;;日本土壤污染规制法述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2 张瑞珍;奥田进一;;日本环境法的制定与实施对循环型经济社会形成的影响[A];2006年度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年会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燕;赵建林;;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评析与借鉴——对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启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廖柏明;;日本旅游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研究——以日本熊本县区域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5 牟宪魁;;中国的法律硕士教育与日本的法科研究生院构想——兼论我国法律教育的未来走向[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6 柯坚;;日本循环社会立法分析[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薛夷风;;日本有限责任合伙发展的新动向——以日本合同公司法律性质的探析为视角[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8 刘世荇;赵嘉祥;;在德国如何取得外观设计登记[A];专利法研究(1992)[C];1992年
9 韩晓春;;波兰发明法与我国专利法若干条款的比较[A];专利法研究(1995)[C];1995年
10 张刚;;日本专利法的修改[A];专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舒畅;房屋整体出售 租赁部分房屋无优先权[N];江苏经济报;2006年
2 温光填;两种优先权 哪种更优先[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阳夫华(作者单位:湖北省淆水县国土资源局);在矿权出让中要求“优先权”,,这些无证采矿者把法用歪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黄天昌;哪一种优先权更优先?[N];甘肃日报;2001年
5 倪斌 倪洁;强制执行中法定优先权、抵押权优先受偿操作的探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肖青;日本监狱也不宽敞[N];人民公安报;2001年
7 王秀娥 本报记者 周仲全;手握“优先权” 依旧不优先[N];辽宁日报;2001年
8 肖玮;日本“受害人”拟对达菲安全起诉[N];北京商报;2007年
9 ;胜诉!日本赔偿1.9亿日元[N];华夏时报;2003年
10 韩立余;日本的进口苹果检疫措施违规[N];国际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郑天娇;美国优先权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曲阳;日本中世法略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张志泉;日本犯罪者处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韩小梅;日本犯罪过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苏明月;日本保护观察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2 郎治国;日本民事再审事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悦;政府破产与财政重建:日本夕张市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道重隆;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5 潘迪;日本国民的知情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李鹏程;日本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刘淼;日本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王闻贤;美国赊款担保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吴克宇;日本消费者政策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冯志军;日本教育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58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5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