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通过风俗的法律研究:解释力、局限及未来可能

发布时间:2018-05-24 09:43

  本文选题:风俗 + 法律 ; 参考:《思想战线》2013年04期


【摘要】:法学研究常常忽视风俗的存在及其意义,与此同时,人类学研究常常又会夸大风俗在法律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客观分析和理解风俗与法律的关系,有利于消解法学和人类学研究在对待风俗之态度上的紧张关系。一方面,透过结构—行动、文化阐释、行动以及法律信仰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风俗理解法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通过对法律的外延、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多样化社会情境下运作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风俗理解法律同样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法律治理向风俗的适度开放,是促进法律治理从主观化向客观化迈进的必要路径;同时,在法律发展的问题上,风俗只是一个具体的变量,法律发展必须以社会变迁为立足点,以此促进法治与社会变迁的有效适配。
[Abstract]:Legal studies often ignore the 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ustoms, at the same time,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ten exaggerate the role of customs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governanc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 and law is conducive to dispelling the tension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custom in the study of jurisprudence and anthropology.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e-actio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ction and legal belief, we can see that it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law through custom;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extension of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ocial chang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of law in diverse social situation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insuperable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law through custom.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proper opening of legal governance to custom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governance from subjectivization to objectification.At the same time, custom is only a concrete vari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w. The legal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social change as the foothol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social vicissitude effective adapt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法治框架下边疆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云南大学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项目“法律实施与边疆治理——中国西南的经验与启示”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4;C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青;麦克卢汉在大众传播媒介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剑源;;寻求接纳:法律与信任关系的另一种诠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许章润;法律信仰与民族国家[J];读书;2003年01期

4 胡云腾;;论裁判文书的说理[J];法律适用;2009年03期

5 肖敏;;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之正当性——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象征[J];法学杂志;2008年01期

6 张佩国;;整体生存伦理与民族志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董磊明;聂良波;;均衡与混乱的变奏——一项关于农村丧葬变迁的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1998年01期

9 韩恒;;法规的运行——以G村的殡葬改革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肖成;吴小兵;;社会转型与权力支配: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习惯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潇;;法律与信仰:天学视野的古今之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叶林,汪强;法官弹劾制度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张萍萍;左斌峰;;当今我国住房问题的社会学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亚军;宋佳;;论徽商的“好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黄彬;胡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冲突解决机制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黄韬;;考察我国法院处理不良金融债权争议案件的政治维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之场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6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石先钰;;加强法官道德建设是法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吴斌;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任奔滔;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方建新;论情势变更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蕊;论信息化对诉讼领域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张跃辉;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9 张鑫洋;常宁市郊区村村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信春鹰;;法律移植的理论与实践[J];北方法学;2007年03期

3 张锡盛;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J];比较法研究;1991年03期

4 朱苏人;法本质理论的接受与中国传统的“法”和“法治”[J];比较法研究;1997年02期

5 张剑源;;群体良性互动的秩序建构与社会和谐——一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6 许家庆,陈国生;论中国苗族习惯法及其现代转型[J];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7 范愉;从司法实践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法制建设——论法与社会的互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蔡绍刚;蒋飞;朱千里;;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的价值与可能性[J];法律适用;2008年05期

9 罗昶瑞溪;中国村落习惯法内容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一统性”与“多层次”之分析——兼论中国传统法研究中应慎重使用“民间法”一词[J];法学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平;;权力腐败的侵权模式及政治治理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莉;陈杰峰;;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现实博弈与关系走向[J];学会;2009年11期

3 裴雨林;;突发性群体事件应对中的道德危机及其治理[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高贺;郭文亮;;当前我国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理[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5 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9期

6 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1期

7 黄江英,李妙颜;治理理念对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8 万闻华;NGO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3期

9 孙铁良,李峰;公共权力制约与腐败治理[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曹任何;治理的行政民主理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涂文静;;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空间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曾小龙;;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转型——以行政学科发展为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后记[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4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5 叶智彰;;试从自然科学角度探讨客家源流[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叶智彰;;从人类学和遗传学角度探讨客家民系本质[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8 柏贵喜;;都市回族社区及其对回汉族关系的影响——关于武汉市的个案研究[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星亮;关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岚;发展中的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阮西湖;世界“族体”类型及其演进[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民族所 何星亮;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韦庆芸 李文梁;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在邕举行[N];广西日报;2006年

6 牛锐;蔡元培:研究民族学以终老[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赵志研;中国民族学会成立: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研究[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郭军宁;民族所举办“学习科学发展观交流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 曹苏红;探讨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揣振宇;推动中国民族研究事业进一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岳堂;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王艳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颜道成;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地级市政府制度缺失及其治理[D];辽宁大学;2008年

4 徐雪梅;非营利组织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德辉;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耿俊德;行政性垄断治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石启桓;福建非法移民的形成与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放;上海民间组织治理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陈健;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寻租:现状、原因及治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双全;中国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现象及其治理[D];苏州大学;2008年

7 黄少燕;推进传统信访制度功能的现代转换:一项可能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杨小明;政府理性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晓龙;政府善治的有效途径:第三部门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徐飞;市辖区治理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28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28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a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