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理念与制度:中国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

发布时间:2018-05-27 05:07

  本文选题:法律文化 + 结构 ; 参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文化的作用机制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结构主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理论有效解决了明示出来的制度与潜藏其背后的理念之间的互为作用关系。法律文本走向浪漫化,而意识形态理念直接演化为判决根据,典型地表达了在场者并不在场,而不在场者实际在场的文化指令作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充分地演示出这种文化特性。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ulture's action is essentially a structural problem. The theory of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tructuralism effectively s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plicit system and the hidden ideas behind it. The legal text is romanticized, and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is the direct basis of judgment, which typically expresses the cultural directive function of the absence of the present and the actual presence of the absen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fully demonstrates thi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治平;阴阳五行学说与哲学的“在场”、“不在场”──中西体验本体世界方式的差别[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陈晓枫;毕玉玲;;更新与沉淀——《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百年之际的反思[J];法学评论;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朱永虹;邵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企业策略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余慧,钱才云;浅谈建筑空间的特性[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10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丽;;创新文化:理念、环境与制度建构[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亮;;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孟宪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风景画中呈现方式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10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寇荣鑫;大连近代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风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严佳怡;在否定和反抗中的女性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洋;中俄姓名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军;;试娭清末官制改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沈振辉;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徐祥民,刘惠荣;关于宪法的历史考查[J];法学论坛;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新海;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审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李福坤,夏永玉;全球化时代的法律文化冲突[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3 张宝成;影响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张波;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结构的分离与统一[J];学海;2002年04期

5 高文盛,陈娟;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整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姚建宗;;法律传统论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7 王利民;;论法律文化与民法文化[J];法治研究;2010年08期

8 杨文杰;;试论周代法律对我国法律文化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9 张学亮;中国法治现状与公民法律文化构建[J];理论导刊;2003年06期

10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玲;颜峰;;探析法律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效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及其现代化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5 李玉臻;;在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04年年会上的致词[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6 郑雪滢;;试论法治文化的社会意义[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熊先觉;;百年中国法治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8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孙国华;;和谐社会呼唤“和”的法哲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10 尤俊意;;60年来上海法学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观察[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初探[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董繁;漫谈“黑旋风坐堂”[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李钊;关注法律文化互动 推进基本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郝铁川;犹太人的法律文化(中)[N];检察日报;2003年

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刘冬;中国法治化与法律文化启蒙[N];法制日报;2003年

6 贾国发邋闫弘宇;政府行为与法律文化社会化[N];吉林日报;2008年

7 郝铁川;犹太人的法律文化(上)[N];检察日报;2003年

8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研究动态[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刘一纯;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审视[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少伟;现代文化与中国私法文化价值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宏选;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宗教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婧仪;论法律趋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2 范文涛;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小丹;韩非的重刑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徐馨;权利文化与清末修律[D];湘潭大学;2006年

6 江成斌;中国法律文化的原型与转型[D];重庆大学;2009年

7 刘顶夫;从信访看中国法律文化[D];湘潭大学;2005年

8 庞占宇;论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特质[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曲景;民工问题与法律制度的转型[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尹长松;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观[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0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40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