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汉朝契约制度

发布时间:2018-06-05 06:30

  本文选题:汉朝买卖契约 + 汉朝借贷契约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09期


【摘要】:民事契约是我国古代民事法律制度发展的见证,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质剂"、"傅别"等契约形式。汉朝契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契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汉朝的买卖契约中完成了第三人从见证者到担保者的转变,并在契约中约定对担保人沽酒答谢;买卖契约的支付方式则出现了贳卖、瑕疵担保责任等与现代买卖合同相近的约定内容。借贷契约则分为公共借贷和私人借贷两类,公共借贷一般为无息借贷,私人借贷的利率在律中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严禁取息过律。汉朝租赁契约数量相对较少,标的物一般为田地。汉朝契约的成立已经注重"诚信",这无疑受到"礼"的影响;而且契约对当事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并受到律的保护,说明在汉朝已初步形成我国独有的契约文化,为后世契约制度的繁荣及契约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bstract]:Civil contract is the wit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law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As the early contract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tract of Han Dynas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ird part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witness to guarantor, and agreed to sell wine to the guarantor in the contract. Defects guarantee liability and other similar to the modern contract of purchase and sale of the agreed content. Loan contracts are divided into public lending and private lending. Public lending is generally interest-free lending. The interest rate of private lending is strictly regulated in the law, which is strictly prohibited. The number of lease contracts in the Han Dynasty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subject matter was generally a fiel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ract in the Han Dynasty has already paid attention to the "good faith", which is undoubtedly influenced by the "propriety". Moreover, the contract has very strong binding force on the parties and is protected by the law, which shows tha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unique contract culture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contract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tract spirit.
【作者单位】: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
【基金】:大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汉、唐民事制度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09SQ01)
【分类号】:D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4 李元;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5 甘露;从一个判例看中国古代的“不应得为”罪[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李财富;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思想的特点及成因[J];北京档案;2002年02期

7 徐忠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8 朱筱新;对秦统一度量衡制的再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田东奎;习惯、礼与中国法的起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罗运环;;楚地出土简帛与荆楚文化[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3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灵海;唐代刑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吴晓玲;宋明理学视野中的法律[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迎新;刑事诉讼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谦;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方琳琳;论雇佣犯罪的若干问题[D];郑州大学;2001年

4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温慧辉;论秦汉妇女的较高地位及其原因[D];河南大学;2002年

6 丁祖高;论口供在刑事证据体系中的地位[D];苏州大学;2002年

7 裘晓东;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李琳;论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翅;先秦预防犯罪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振廷;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80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80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