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遏制

发布时间:2018-06-12 17:52

  本文选题:立法 + 行政立法 ; 参考:《政法论丛》2013年02期


【摘要】:政府部门立法或人大委托政府部门起草法律法规时,政府部门往往会将自身权利最大化、自身义务最小化,把不正当的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夹带进来,从而导致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出现。部门利益法制化使得当前相关的立法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在中央和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容易导致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不平衡,权力与责任关系的不协调,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一致。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社会多元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其必然又带来中国立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益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法律法规公正、集中地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遏制"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拓宽法律法规起草渠道、规范法律审议程序、立法公开透明化等具体措施可以从源头上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
[Abstract]:Wh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egislate or people's congresses entrus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ith draf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ten maximize their rights, minimize their own obligations, and bring in improper departmental interests or even personal interests. Thu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departmental interests legalization. The legalization of departmental interests makes the quality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not to be guaranteed.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interests of departments can easily lead to the imbalance between power and right, the disharmony between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ne inevitable result of market economy is social diversification and benefit pattern diversifica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more and more benefit game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China. Under this background, how to maintain the justic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mbody the will of most people, and to contain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vision of state power, the interests of departments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interests of departments" has become a problem worthy of attention. To widen the channels of draf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tandardize the procedure of law review, and to make legislation public and transparent can prevent the legalization of departmental interests from the sourc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200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7SFB201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顺;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2 荷花;邝飙;;谨防部门利益法制化[J];人民之声;2006年02期

3 彭迅扬,彭参;行政立法的利益坐标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江材讯;;科学规范行政权力 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第十二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侧记[J];人大研究;2007年03期

5 张立核;;论我国立法中的利益博弈机制——以行政立法为视角[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6 徐燕华;韩立强;;部门利益——部门立法抹不去的痕迹[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秦耘;张玉洁;;从我国立法回避制度看立法博弈机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8 刘广登;论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邱生;;当代日本的行政立法[J];日本研究;1990年04期

10 吴克娅,黄木;论中国封建时期对民族地区行政立法及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阿计;;推进立法改革 走向“良法之治”[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2 徐莉;;和谐社会中公民法治理念之构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3 王新雷;黄道丽;;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保护法法律模式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4 刘运宏;;民主立法问题探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5 郭成伟;苗鸣宇;;略论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特色[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6 张华;;弘扬董必武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7 龚恒超;;和谐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失衡治理法治进路——基于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8 王华梅;;和谐社会的法治思想奠基人——董必武法治思想学习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9 毕可志;;论公务员素质与法学教育[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10 王江;黄锡生;;区域经济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法经济学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卉欣;集思广益方能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王治国;以开门立法常态化防治部门利益法制化[N];检察日报;2008年

3 本报评论员;“中立性”将为立法带来全新理念冲击[N];南方日报;2007年

4 王金贵;起草者中立是确保立法公正的良方吗[N];检察日报;2007年

5 盛大林;立场中立是立法公正的必要条件[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顾立林;开门立法防部门利益合法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梁佳佳;地方立法谨防“部门利益法制化”[N];法治快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苏莉 通讯员 田必耀 陈莎;立法要让不同意见充分表达[N];湖南日报;2011年

9 吴修新;谈谈授权行政立法的缺憾[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李海燕;建议建立立法回避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德先;当代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翁有为;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铁;对口支援的运行及法制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孝强;行政立法与现代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康宗基;当代中国法治政府论[D];华侨大学;2004年

3 刘莹;区域行政立法协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徐大程;试析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D];吉林大学;2009年

5 董蕾;当前我国立法权异化现象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6 余学旺;行政立法成本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可欣;我国授权行政立法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丁浩;区域行政立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莉;美国行政立法的公众评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徐天也;地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0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10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