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情司法”模式及启示——以清代基层司法判牍为材料
本文选题:清代基层司法 + 州县判牍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通过对242个真实判例研究发现,清代基层司法官员不是依据法律、判例判决案件,而是依靠"礼(儒家伦理)、情(案情、常理)"来断案。这种"礼情司法"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传统文化、司法体制、社会结构、法官知识结构、民众素质有密切联系,这五大因素决定了当时的司法不可能过多引用律文法条判案。"礼情司法"模式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国家解决纠纷的目标。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242 real cases, it is found that judicial official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Qing Dynasty decided cases not on the basis of law, but on "Confucian ethics" and "emotion (case, common sense)". The formation of this pattern of "courteous justice" is not accidental.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ulture, judicial system, social structur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judg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These five factors make it impossible for justice at that time to overuse the rule of law. " The model of courteous justice 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resolving disputes by the stat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YJC820083)
【分类号】:D926;D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杨;;对近代中国首次法律移植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5期
2 李青;;简论中华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观念[J];法学家;2004年01期
3 戈金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评述[J];知识经济;2009年17期
4 郭志俊;;传统文化中道德和法治思想关系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新理论 新观点[J];求知;2010年10期
6 胡旭晨;也谈“传统法学”——与封曰贤先生对话[J];法学;1991年03期
7 温馨;;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负面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徐杉;;关于帮助妇女摆脱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蒋敏;;传承与整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传统文化寻根问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李华根;;论中国古代的“无讼”观念[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晓龙;;论宋代提刑司在地方文化教育、法律宣传中的作用[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陈杰思;;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历史趋向[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燕侠;;日本的南宋女性财产继承权论争[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4 赵金萍;;同性恋之伦理法律探析[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齐延平;;传统资源与法治理想的沟通——对中国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分析[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戴健林;李朝旭;李竹琴;王雁飞;;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一种本土化的解释框架及其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秋;法律意识与传统文化[N];中国审计报;2002年
2 何勤华;和谐社会的历史解读[N];法制日报;2006年
3 西南政法大学 龙大轩;和合: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田思露 季卫东;季卫东:“法与时转则宜”[N];法制日报;2007年
6 刘宏;普法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进程[N];法制日报;2007年
7 贵州民族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吴大华;法学研究必须关注法治的本土资源[N];法制生活报;2008年
8 嘉宾:李步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公平正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基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9 薛刚凌;论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N];法制日报;2007年
10 马小红;寻找法治发展的传统动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郭瑞卿;略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平;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法制[D];安徽大学;2006年
2 赵杨;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中的法律移植[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叶春阳;我国传统文化对实行法治的障碍[D];苏州大学;2004年
4 路彩娟;论孝与法从传统到现代的连接[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杨秀芝;中国古代社会法理学存在之证成[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凯;宋代收养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钱菲;韦伯的法律类型与民族精神文化相互关系思想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虞爱娟;传统之礼与现代转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10 郑军;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5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