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美国司法民事制裁投保欺诈的法理依据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25 05:55

  本文选题:投保欺诈 + 不可争议条款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06期


【摘要】:美国司法民事制裁投保欺诈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不可争议条款制度。其民事制裁的分歧,源于其适用不可争议条款制度之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不可争议条款制度功能范围、除外责任条款效力认定以及团体险中"承保条件"的定性。美国司法对待投保欺诈的立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早期支持投保欺诈,发展到有限否定投保欺诈,直至支持保险公司运用除外责任条款,否定投保欺诈。美国司法主张之所以发生演变主要是因为不可争议条款的制度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完善不可争议条款制度的对策主要包括:将投保欺诈区分为恶性投保欺诈与一般投保欺诈,规定恶性投保欺诈的种类;恶性投保欺诈不受不可争议条款制度保护;将一般投保欺诈的可争议期限延长为10年。
[Abstract]:The legal basis of American judicial civil sanction for insurance fraud is mainly the non-disputable clause system. The difference of its civil sanction stems from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sputable clause system, 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the functional scope of the indisputable clause system, the valid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exclusion liability clause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nderwriting conditions" in the group insurance.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American judicial treatment of insurance fraud: from early supporting insurance fraud to limited negation of insurance fraud, to supporting insurance company to apply exclusion clause to negate insurance fraud. The reason for the evolution of judicial claim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indisputable clau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indisputable clauses in our country mainly include: classifying insurance fraud into malignant insurance fraud and general insurance fraud, stipulating the category of malignant insurance fraud, not being protected by non-disputable clause system; To extend the disputed period of general insurance fraud to 10 year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保险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项目号:201206645006
【分类号】:D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小青;;刍论美国司法独立性的成因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导刊;2007年09期

2 吴强;;围观美国司法之巅[J];上海国资;2012年06期

3 张鑫;;《不公正的法院》描画出来的美国司法[J];法学研究;1962年04期

4 张加平;美国司法界华裔人士荟萃[J];国际人才交流;1996年08期

5 沈亚生;我了解的美国司法美国司法[J];21世纪;2002年04期

6 林城;美国司法的借鉴联想[J];前沿;2002年11期

7 曾初云;;美国司法能动主义述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张乾雷;;美国司法认知对象研究[J];研究生法学;2008年02期

9 陈红梅;;美国司法审查的民主正当性之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张志伟;;关于美国司法审查正当性理论的分析与反思[J];法学论坛;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王悠然;他国公民更易遭遇美国司法不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胡起达;“杂忆”中的美国司法[N];文汇报;2014年

3 韩向前;前摄策略:缉捕疑犯的心理攻势[N];人民公安报;2000年

4 编译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黄斌;美国对法官素养的具体要求[N];人民法院报;2012年

5 内蒙古科技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郝振明;美国司法史上臭名昭著的“甜点抗辩”[N];包头日报;2011年

6 记者 贾钊 梁赛玉;何帆:法官兼当“译者”,,只为助推法治[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王 勇;美国司法大观[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玉科;美国司法见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毛晓刚;“杀人无罪”是如何认定的[N];北京日报;2013年

10 王聪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大法官为何能说了算[N];人民法院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红梅;司法审查为什么是正当的?[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威;试论美国司法的社会控制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梁亚男;美国司法审查的起源[D];山东大学;2007年

3 顾佳;美国司法审查理论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东平;美国司法审查探源:普通法传统与宪政理论的融合[D];北京大学;2007年

5 陈琛;美国司法审查起诉资格的百年演进及其借鉴意义[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欧婷;美国司法能动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4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64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