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南宋的民事裁判:同案同判还是异判

发布时间:2018-06-25 06:02

  本文选题:南宋 + 民事裁判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摘要】:遇到同类或同一案件时,宋代的民事裁判能否超越时、地、人的不同,达到前后判决的一致?就立嗣与分产来说,南宋中晚期20多年间,五位来自三路、四州府、五县的审理者,在东至两浙东西路,北至京西南路和淮南西路,还有中部的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域,作出相当一致的判决。一致的原因,首推依法而判,反映出南宋的立法相当周严,以及审判者受到制度的约束,如要求援引法条。第二是审理者所用的道理和《论语》、《春秋》等经义,大都简单、普遍且符合民情,发挥着辅助而非抵触法律的作用。第三是讲究逻辑推理。第四是审判的目的相同。第五是效法相同的儒学或司法名公,如范仲淹、张奰。此外,他们彼此是师生、朋友或同门(如程朱理学),参用彼此的观点和书判,阅读相同的法律名著、儒学经典和科举用书等。这些跟刑事裁判达成一致的因素几无两样。
[Abstract]:When it comes to the same case or the same case, can the civil judge of the Song Dynasty surpass the time when the land, the person's difference, reach the consistency of the judgment before and aft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ive judges from Sanlu, the fourth state capital, and five counties were in the east to the east, to the east to the west of Zhejiang, to the north to the west of Beijing and to the west of Huainan, to the north, to the west of Beijing and to the west of Huainan. There are central Jiangnan West Road and Jing Hunan Road and other vast areas, made a fairly consistent decision. The reason of consistency, first and foremost, is that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very strict, and that the judges are bound by the system, such as the requirement to invoke the law. The second is the truth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ich are mostly simple, universal and in line with the people's situation, and play a role of assisting rather than violating the law. The third is to pay attention to logical reasoning. The fourth is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trial is the same. The fifth is to follow the same Confucian or judicial name, such as Fan Zhongyan, Zhang Li. In addition, they a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iends or peers (such as Cheng Zhu Neo-Confucianism), using each other's views and judgments, reading the same legal masterpieces, Confucian classics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books, etc. These elements are almost the same as the elements of criminal justice.
【作者单位】: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D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景良;;宋代司法传统的叙事及其意义——立足于南宋民事审判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伟仁;;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现代法学;2006年05期

3 高鸿钧;;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中国调解与审判关系新论——从历史的视角[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魏顺光;;荀子的“法、类”说与中国传统司法的“确定性”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欧阳本祺;;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胡永恒;;略论中国传统司法的“不确定性”——以清代司法为例[J];福建法学;2009年01期

5 王亚明;;中国传统纠纷解决机理初探[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宁全红;;春秋时期狱讼的确定性问题初探[J];法律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7 邓建鹏;;中国法律史研究思路新探[J];法商研究;2008年01期

8 蔡维力;张爱军;;走出移植西法困境 回归人民司法传统——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实证评析[J];法学评论;2009年04期

9 汪庆红;;宋代法制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对20世纪以来宋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的检视与分析[J];法治研究;2012年05期

10 王亚明;;中国古代调解与审判关系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建雄;;中国语境下检察权的司法价值及其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管伟;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学理诠释[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淇;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黄延廷;清代刑事司法中的缘法断罪与权宜裁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李树真;司法证明中的逻辑法则与经验法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邓勇;试论中华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历史运行[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孔学;《名公书判清明集》所引宋代法律条文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贺卫方;中国古代司法的三大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影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易平;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判制度的论争[J];中外法学;1999年03期

5 张伟仁;;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现代法学;2006年05期

6 高鸿钧;;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7 陈景良;;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J];中国法学;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是否构成犯罪?[J];人民检察;2004年01期

2 张伟生;;关于民事裁判执行检察监督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10期

3 吴杰;;论我国行政化的民事裁判监督权之结构[J];诉讼法论丛;2003年00期

4 朴明姬;;民事裁判中的自由心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玉梅;林立;;民事裁判的利益平衡思考——以许志欣案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6 郭艳芬;;南宋时期的风水坟地诉讼[J];河北法学;2008年10期

7 王国平;;以杭州(临安)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从“南海一号”沉船发现引发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8 卢雪华;;民事裁判思考过程解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胡玉荣;;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J];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10 祖慧;;南宋宗室科举制度探析[J];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德明;;南宋时期建置浙江的中央及该省医学教育[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2 朱德明;;南宋时期浙江慈善医疗机构考述[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3 李运午;;关于民事再审制度的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西原春夫;;建设和谐社会与犯罪被害的修复[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5 张应山;刘碧洲;;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曹昆;;论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重构——以社会弱势群体信“访”不信“法”为视角[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庞景玉;民事裁判中利益衡量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高斌;检察监督让民事裁判不打白条[N];检察日报;2007年

3 记者 卢晶;杭州 南宋德寿宫重见天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特派记者 程春红;南宋皇城遗址公园蓝图绘成[N];中国旅游报;2000年

5 杨清生;南宋两进士同时隐居马山中梅梁小隐和孙觌山庄[N];华东旅游报;2000年

6 四川大学中文系 祝尚书;论南宋的两件图书出版保护法规[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孙小羽;告别“南宋遗风”[N];计算机世界;2001年

8 邹琦新;以史为经 史中寓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邾茂林;民事诉讼推定的结论能否成为定罪依据[N];检察日报;2004年

10 俞可定;南宋龙泉青瓷五弦纹瓶[N];中国社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志红;南宋名将韩世忠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3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4 解旬灵;南宋四灵诗派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张红;基本权利与私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何玉红;南宋西北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单晓娜;理念与行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薛园园;海峡两岸民事裁判认可与执行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苏友芹;民事裁判瑕疵救济程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玉洁;论民事裁判瑕疵救济机制[D];郑州大学;2011年

5 李伟业;论民事裁判及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王晶;南宋书院教学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喜芳;范成大民俗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颛静莉;真德秀政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杨磊;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文涛;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64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64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e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