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22:39

  本文选题:结社自由 + 市民社会 ; 参考:《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现阶段,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她应该是市民社会高度发育与成熟的社会,其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必然要求“个人本位、社会自治、国家有限”,而结社自由则是市民社会的支撑要素,是民主政治的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国家应加强有关结社自由方面的立法,从而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以促进成熟市民社会的形成。在进行现代结社自由立法的同时,我们需要吸收、借鉴以往的经验,做到“古为今用”,这对我们完善结社自由立法和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便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的相关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我国现代结社立法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在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权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先简单介绍了下有关结社自由权的基本概念、具体内涵、宪政价值、权利保障及限制和有关的结社自由权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结社自由做一些铺垫。 第二章,重点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前结社自由权发展演进的情况,从结社自由权在我国清末时引进,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时期的短暂发展,再到北洋政府时期不断演化,结社自由权随着中国的宪政历程曲折前进发展着。 第三章,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确立及其内容,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已逐步得以确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关的法律规定较以前有了巨大进步,本章着重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确立、相关立法状况及结社的现实情况。 第四章,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做出了评价,在肯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的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同时对其反动性也做出了批判,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规定及实践对当今我国结社权立法的原则性借鉴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文章最后,进一步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关结社权重要的立法成果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使读者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权状况有更明确的认识。
[Abstract]:At this stag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s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should be a highly developed and mature civil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honesty and friendship,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People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 ", which inevitably requires" individual standard, social autonomy, limited state ", and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s the supporting element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refore, the stat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o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so as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association of citizen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mature civil society. While carrying out the modern legislation of freedom of association, we need to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past experience and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ecting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freedom of associ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relevant fields of the right of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oping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associ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irst chapter, before studying the right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riction of the righ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freedom of association will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before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brief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interim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 perio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s developing with China's constitutional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tent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Nanjing,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the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ssociation, related legisl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association during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fourth chapter evaluate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hile affirming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iticizes the reactionary nature of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its practice, which is expected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important legislative achievements on the right of associ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ppendices, so that readers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right of association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1;D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飒;;清末结社权分析——以戊戌学会、立宪团体和革命团体为样本[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卫红;;论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民间组织之作用[J];求实;2011年S1期

3 李冬明;籍明明;刘锦龙;;论转型期我国外资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4 陈金罗;;深化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 促进非营利组织法制建设[J];科协论坛;2005年08期

5 韩康;;如何构建我国的社团组织——从印度街头小贩维权胜利所得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李海霞;;农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解析[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7 米卡热木·努尔麦买提;;浅谈消费者权力的保护[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8 刘芳;;创建社区社会组织的新型救济体系[J];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9 张恩利;董小龙;;我国《体育法》体育社团立法修改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春明;王丹莹;;美欧劳工标准的提出对我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明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不足及建议[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3 ;消法连着你和我[A];诚信·维权论坛文集[C];2004年

4 田勇军;;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及合法性标准之意义[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海定;与国际接轨的结社[N];工人日报;200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莫纪宏;解释性声明与结社权利的法律保障[N];法制日报;2003年

3 乔治·斯皮罗普洛斯 毛禹权 编译;欧洲社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天水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姚俊杰;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民主协商报;2005年

5 秦晖;农民反对地权归己吗?[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南京大学“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尊重农民,实实在在为农民谋利益[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天水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姚俊杰;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2005年

8 嘉宾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持 史英;群己权界与文化论争[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姚敏;维权事业会发展[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10 张安顺;《劳动法》应强化集体劳动权[N];中国矿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国锋;论结社权[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晓荣;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少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结社自由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文娣;论结社权及其限制[D];安徽大学;2011年

3 丘毅;论消费者结社权[D];中南大学;2009年

4 张昊;我国社会团体立法的法理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程继红;结社权理论模式[D];吉林大学;2007年

6 周金虎;论农民工结社权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飞;论公民网络结社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徐颖;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保留看中国工会改革的路径选择[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寻晶晶;论结社自由[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杨光;非政府组织在构建法治秩序中的功能及其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9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079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