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从汉四郡到统一新罗时期的中韩法制关系

发布时间:2018-07-09 23:58

  本文选题:高句丽 + 百济 ; 参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汉四郡时期当地官府陆续发布了一些单行的成文法令,汉四郡灭亡后,当地的各种习惯法就又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规范,"土俗"压倒了"华化"。高句丽在占领汉四郡以后,吸收了一些汉四郡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国法的思想。隋唐时期,高句丽文化之"华化"有加速的趋势,但在法制的层面,仍以土俗为主。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到了百济习俗的层面,其法制有向中国法接近的趋势,但主体仍是本国固有法。统一新罗时期,唐代法制虽然对其法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化"程度不高,仍以"土俗"为主。
[Abstract]: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local authorities issued some separate statutory decrees. After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the local customary laws became the dominant legal norms, and the "local custom" overpowered the "Hua Hua". After occupying the four counties of Han Dynasty, Koguryo absorbed some thoughts of Chinese law left over from the Han Dynas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ulture of Gaoguryo had an accelerating trend of "Hua Hua", but in the level of legal system, it still focused on the local customs.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Baiji custom, and its legal system is close to the Chinese law, but the subject is still the native law. Although the legal system of Tang Dynasty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its legal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unifying the New Luo, the degree of "Hua Hua" was not high, and it was still dominated by "local custo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81)
【分类号】:D929;D931.26;K312;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宇峰;;略述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农牧与渔猎经济[J];古今农业;1990年02期

2 张春海;;高丽律、唐律关系研究评述[J];韩国学论文集;2009年00期

3 韩国磐;南北朝隋唐与百济新罗的往来[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4 耿铁华;;集安高句丽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9年01期

5 陈尚胜;论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张春海;;论古夫余族“倍偿”之法对古代东亚法制之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6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欣;;夫余与高句丽的关系探略[J];东北史地;2009年06期

2 李健才;;东北的文明古国——夫余[J];文史知识;1994年06期

3 孙进己;高句丽的起源及前高句丽文化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4 马德谦;“发”人刍议[J];北方文物;1996年02期

5 孙正甲;;夫余源流辨析[J];学习与探索;1984年06期

6 张昌熙;;东夫余及其地望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张碧波;高句丽文化渊源考[J];北方文物;1998年01期

8 杨军;也谈高句丽柳花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1期

9 丁光勋;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的社会风俗[J];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06期

10 王晓南;高句丽的起源问题再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孙文范;;高句丽史的几个问题[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马一虹;;6、7世纪梲棬部族与高句丽关系考述[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8 拜根兴;侯振兵;;论唐人对高句丽及高句丽遗民的认识[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10 张明皓;;浅析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建筑结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立华;高句丽遗址的前世今生[N];中国商报;2004年

2 边众;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3 刘琼 施芳 杨晴初;你对高句丽王城知多少[N];法制日报;2004年

4 本版撰稿:张丹 吴蓉 赵立;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古迹[N];吉林日报;2005年

5 贺柏平 赵利;吉林省将办高句丽文化旅游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6 耿铁华;高句丽历史三大谜团[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包庆利;联合国专家组对高句丽申遗档案工作给予肯定[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徐冠一 孟凌云 记者 刘君;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N];吉林日报;2004年

9 魏存成;《图文高句丽》出版[N];吉林日报;2006年

10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N];西部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钟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4 徐海准;《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赵英日;儒学思想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8 孙力楠;东北地区公元2-6世纪墓葬壁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乐;中国境内渤海陶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三到六世纪高句丽外交策略的变化[D];厦门大学;2001年

2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4 刘宁;夫余历史与文化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爽;高句丽兵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毕晓晖;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睿哲;高句丽遗迹出土砖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1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11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