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元代钞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9 12:25
【摘要】: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纸币的朝代,其纸币发行量之大、流通之广,都远远超过宋、金两代,是我国古代纸币制度最为鼎盛时期。元政府为了保证纸币在其统治范围内流通,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不仅规定了纸币的发行、流通和倒换,而且规定了破坏纸币行为的一系列罪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厘清元代对纸币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在现实中具体执行的情况,通过对元代纸币管理法律及其相应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元代的钞法以及元代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挑战,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对金融的规范,也对今天我们进行货币管理有一定的启发。本文主要由引文、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三个部分。 引文部分,主要简要的介绍了纸币在我国发展情况,元政府为了保证纸币的流通,从法律上、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及元代钞法的特点和败坏原因。从而引出了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钞法在我国发展情况。首先介绍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纸币的雏形“飞钱”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纸币正式出现是在宋代,宋代对纸币的规范与管理都处于草创阶段,为了保证纸币的使用,采取一系列法律上、管理上的措施。其次介绍了纸币在金代的发行情况和金政府对纸币的管理措施,并简要的分析了金代钞法的特点。金政府为了保证纸币的使用,不仅制定钞法,而且设立了许多管理纸币的机构。 最后重点介绍了元代的钞制及其变革。分别介绍了蒙古汗国最初的钞制,最初是地区性的纸币,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法规。中统七年的钞法改革,这是统一钞法的改革,是对钞法的完备与中统元宝交钞的颁行。至大二年钞法改革,是为应对纸币危机所进行的改革,这次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至元钞),至元二十四年钞法改革,是为应对物重钞轻、纸币贬值等弊病,元政府变更钞法,元政府发行“至大银钞”。至正十年的钞法改革及其钞法走向崩溃。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元代钞法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元代纸币的管理情况,元政府为了保证纸币的行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设立纸币管理机构;强化对钞库官员的管理;严格控制纸币的发行量;规定了纸币与金银之间的兑换比例。其次介绍了元代钞法的立法情况,为了加强对纸币的管理,元政府以诏令的形式颁布了许多纸钞管理条例,例如《整治钞法条画》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第三介绍了有关破坏货币管理方面的规定,具体的分析了几种破坏货币管理的法律、法规。第四节介绍了关于倒换纸钞的法律规定,重点分析了法律对钞官职责的规定,及拒绝使用微有破损币的惩罚。第五介绍了严格昏钞烧毁制度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对不法官吏的打击,规范了昏钞的烧毁。第六介绍了通过赏赐刺激自首、告首等行为,从而分化、瓦解了造伪者,更有利于禁止伪造纸币的行为。最后介绍了元代钞法规定的重点罪名,具体有使用伪钞罪、知情不告罪、挑钞罪、酒牌侵钞罪。 第三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元代钞法的特点。元代纸币在国家的强制下不限年月、不限地域,通行流转。分析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高超的立法水平,元政府为了保证纸币的流通,在管理上设立了较为完备的管理机构,并在管理纸币方面取得一些独特的成就。元政府颁发了大量的法律,并且在立法水平上也较为先进。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元代钞法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外具有较大的影响,被东南亚等国家所效仿。 其次,主要介绍了元代钞法败坏的原因。元政府自坏钞法、朝令夕改、失信于民,主要表现在各级钞官倒换新钞时,官吏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以权谋私,以及在对待金银买卖上变化不定;伪钞的泛滥,并重点分析了伪钞泛滥、屡禁不绝的原因;钞币发行数量失控,纸币的发行数量失控直接导致了纸币的贬值、通货膨胀;各地钞本被挪用,纸币以钞本为基础,钞本被挪用,纸币也就失去其信用;钞库官吏的违法乱纪,钞库官员的徇私舞弊、执法犯法对元代钞法的败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钞法在实际中未能得到遵守,有些官吏贪污腐化、徇私舞弊,不能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违法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代昏烂钞印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鹏宇;许有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储君;元代钞法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张步海;宋金元纸币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0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20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