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9 07:2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藉尸抗争的事例在中国社会中时有发生,并且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事件的类型学"。它们不仅有着利用尸体作为抗争武器的共同行为特征,而且还经常都呈现出法外收场的类似事件结局。藉尸抗争的行为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抗争手段,主要是因为通过多种中间机制/观念而相互缠绕形成的复合性"危险",实际赋予了藉尸抗争行为以某种制定法之外的"正当性"。对于法治框架而言,此类行为的不时发生,意味着其被潜在侵蚀乃至正面冲击的危险。若要消弭这种危险性,必须切实阻断藉尸抗争行为之"正当性"和"有效性"的循环生产机制。究其实质而言,对藉尸抗争行为的处理,也是对当代中国如何在法治框架下加强国家权力的一种考验。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case of cadaver protest has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as actually constituted a kind of "typology of events". Not only do they shar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corpses as weapons of protest, but they often end up with similar events that end extrajudicially. The reason why cadaveric protest can become a relatively "effective" means of protest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complex "danger" formed by intertwin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intermediate mechanisms / concepts. In fact, it gives the "legitimacy" outside the statutory law to fight against the corpse. For the rule of law framework, the occasional occurrence of such behaviour means a risk of potential erosion and even positive shock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is danger, the mechanism of "legitim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test by cadavers must be effectively blocked. In essence, it is a test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state power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2 余金旺;;从一个案例谈防止民事纠纷的恶化[J];法学评论;1985年06期

3 黄振辉;;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J];开放时代;2011年02期

4 张佩国;;汉人的丧葬仪式:基于民族志文本的评述[J];民俗研究;2010年02期

5 赵鼎新;解释传统还是解读传统?——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出路何在[J];社会观察;2004年06期

6 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2002年04期

7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8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9 余仁厚;;20年前的一起闹尸案[J];人民公安;2008年12期

10 杜宇;;当代刑法实践中的习惯法——一种真实而有力的存在[J];中外法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文艳;清代民间社会图赖现象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顾海英;;长期集体维权行动的动力机制问题研究——基于Bellman方程的求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2 常士正;;当前我国农民维权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骆建建;周庆元;;村社组织的运作逻辑[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4 戴斌;吴雪峰;;论我国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吴英姿;;司法过程中的“协调”——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李华;王存河;;司法权的定位和功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王庆明;;市场转型与底层行动的“去政治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先兵;;维权话语与抗争逻辑——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芸;杨冠琼;;决策体制、政府偏好与中国社会发展失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晓敏;;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论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徐昕;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刘忠权;;对城市弱势群体“话语政治”的一种探讨——以Z市某街区广场毛泽东话语角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8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9 朱冬亮;;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农民抗争及对策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汪玮;转型期中国乡镇民主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方静;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7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杨云革;上访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反思[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帅;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村规民约问题[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茜;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广安;对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1988年02期

2 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3 周飞舟;谁为农村教育买单?——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马俊勇;乡镇财政“空转”的手段及对策[J];财税与会计;2002年04期

5 秋么东市;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7 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8 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9 黄振辉;王金红;;捍卫底线正义:农民工维权抗争行动的道义政治学解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霍存福;;唆讼、吓财、挠法:清代官府眼中的讼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剑;论彝族民间的法律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志强(瓦扎·务谦·尔铁);“无需法律的秩序”何以可能[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明;;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探索[J];学理论;2011年15期

2 谢青霞;吕东锋;;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对策的法律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郭蓓;;积极治理群体性事件——基于法治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4 朱睿;寸正标;;法治视野下的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6期

5 姚亮;彭红波;;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09期

6 汤涛;李享;;警惕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危机[J];社会观察;2009年10期

7 钱真;;一起刑事案件如何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探寻暴力之源[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5期

8 ;县委书记谈维稳:过三关、定三规、持三心[J];领导决策信息;2008年50期

9 本刊编辑部;董晓菊;;风云盘点2009中国十大法治事件[J];检察风云;2009年24期

10 陈晋胜,介新玲;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3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侍 顾生庚;积极开展建设“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活动[N];常州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3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4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5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6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7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8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9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10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蒋先福;法治的合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宋伟岩;论证券市场法治化中的诚信原则[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巍;“互向模式”下的群体性事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黄杜;博弈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64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64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