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视野下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及其在中国的体现——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
[Abstract]:The concept extension of legal culture includes the form of normative system, the form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form of practice. The problem of legal system belongs to the legal culture of normative system, while the problem of legal system mainly belongs to the legal culture of ideology and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re are many legal systems and legal systems in the "three pla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at is,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can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identity and diversity of legal culture under the vision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outstanding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leg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advocating the rule of law and believing in the rule of law-melts into a brand new, advanced legal cultural system through continuous selection through practice, and merges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 Build a state ruled by law.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祝宏俊;古代希腊进步史观的产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唐磊,汪启和;论司法权应具亲和力的十大理由[J];中国司法;2005年09期
4 廖艳;古希腊罗马自然法历史演进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存河;法律人格问题的比较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胡良琼;行政道德的政治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晏绍祥;民主还是暴政——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思想史中的雅典民主问题[J];世界历史;2004年01期
8 颜敏;重读苏格拉底之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闫莉;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叶娟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情结——兼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起因[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的二重变奏[D];武汉大学;2004年
3 占茂华;自然法观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王铁雄;美国财产法理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蔡昌;契约观视角的税收筹划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林奇富;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7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柯彪;代际正义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2 吴栋;赞颂与挽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清;关系、限度、程序[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宇;古希腊“法律至上”观念的生成及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唐新萍;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古纯玉;斯巴达的兴衰与色诺芬的政治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7 万韩;从自然正义到城邦正义[D];安徽大学;2006年
8 郑赤建;和谐社会与宪政[D];湘潭大学;2006年
9 张正文;论自然法的法治理念[D];郑州大学;2007年
10 马春婷;论自然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祥;失落的必然与重塑的必然——关于法律文化价值预设的理性认识[J];比较法研究;1995年04期
2 叶秋华;王云霞;;多元法律文化研究与外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J];法学家;2007年01期
3 张宝成;影响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汪晓华;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蔡玉霞;简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政法论丛;2001年01期
7 何勤华;;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外法学;1989年06期
8 黄文艺;比较法:批判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
9 张学亮;许伦聚;;中国法律文化建设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蔡玉霞;;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马克利;;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之路[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郑雪滢;;试论法治文化的社会意义[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李斌馨;;美国KSR诉Teleflex案回顾及其对美国专利法律体系的影响[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艳宁;;论董必武的行政法治思想与创新社会管理[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1年
6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1年
7 高勇年;;学习董必武对清末法律改革论述的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初探[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董繁;漫谈“黑旋风坐堂”[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李钊;关注法律文化互动 推进基本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郝铁川;犹太人的法律文化(中)[N];检察日报;2003年
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刘冬;中国法治化与法律文化启蒙[N];法制日报;2003年
6 贾国发邋闫弘宇;政府行为与法律文化社会化[N];吉林日报;2008年
7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刘海年;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郝铁川;犹太人的法律文化(上)[N];检察日报;2003年
9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研究动态[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浩;法律体系的自治性[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占宇;论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特质[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刘娜;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3 蒋昱;对日本法律体系的法史考察[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陶焘;法律变迁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5 范文涛;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艳阳;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小丹;韩非的重刑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徐馨;权利文化与清末修律[D];湘潭大学;2006年
10 江成斌;中国法律文化的原型与转型[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1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8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