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古代证据法文化透视——以语词“供”“证”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6 09:10
【摘要】:证据法律制度中,语词"供"与"证"当属核心词语。在我国传统证据法律制度中,"供"与"证"的内涵、外延、关系,规定着我国古代证据规则的空间格局,标志着我国传统证据法文化的特质。"供"与"证"一端连着传统,一端牵着现代。"供"作为言词证据,依然存在于现代刑事诉讼领域。指称人证、物证的"证"除内涵与外延变化外,依然是现代刑事民事诉讼的核心证据。作为证据用语的"供"与"证"是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制度意义上的符号,更是法文化意义上的符号,它表征着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反映了我国司法证据制度,由重口供到轻口供、由零口供到重物证、由口供至上到券证主导的制度性转换。
[Abstract]:In the legal system of evidence, the words "supply" and "evidence" should be the core words. In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evidence legal system,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evidence" defin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ancient evidence rules of our country, and mar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evidence law culture of our country. " One end is linked to tradition and the other is modern. As verbal evidence, "supply" still exist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In addition to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the evidence of material evidence is still the core evidence of modern criminal civil procedure. "supply" and "evidence", as terms of evidence, are not only symbols in the sense of institution, but also symbols in the sense of law culture. They represent an idea, a process, a consciousness, a kind of attitude, a kind of concept, a process, a kind of consciousness, a kind of attitude. It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judicial evidence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emphasis on confession to the light of confession, from zero confession to heavy material evidence, from confession supremacy to voucher certificate leading.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D9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慧;;敦煌、居延简中的“关、戊、iij”[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冯利兵;卜风贤;;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高东海;;先秦农业生态观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6 徐彬;论唐代法律史的编纂成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邹春生;秦汉财务审计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刘向明;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看汉初吏治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蒋铁初;;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柏中,隋文家;秦朝利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的规范管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兰;宋金华;;唐朝《水部式》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重庆工学院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内部控制课题组;;从睡虎地秦简看秦国的内部控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罗运环;;楚地出土简帛与荆楚文化[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高勇年;;学习董必武对清末法律改革论述的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5 严健民;;论中医理论的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6 孙伯欣;吕文亮;;新时期疫病流行与中医瘟疫理论创新的思考[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孝林;赵小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源头在古代[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茂林;渔业相关传统生态智慧与水域生态养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秦玉娈;中国国民税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万里;白银市贪贿类犯罪主体认定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8 赵文斌;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10 喻建容;浅论职务犯罪[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礼明;;“双规”期间如实供述与自首的司法认定[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许永勤;;审讯情境的强制性特征及其对嫌疑人供述行为的影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吕翠华;;古代中国证据取得之“鬼神取证”[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4 俞树毅;晋涛;;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周成泓;曾友祥;;中国古代民事证人制度浅论[J];求索;2008年05期

6 何妍;;试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证据追求[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贻湘;;浅析两宋的物证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8 赵光伟;犯罪嫌疑人不如实供述的原因及讯问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9 孟媛媛;;再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10 邹瀚莹;陈立可;;以《棠阴比事》为中心解读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谋略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俊;;中国古代优生方法探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安天江;;浅论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的表现形式及根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4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阳军区军事检察院 王力武 王禹威;共犯相继供述余罪 后供述者也算自首[N];检察日报;2010年

2 燕凤 张挺松;威宁检察院——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N];毕节日报;2009年

3 FN记者  刘志良;古人这样铸钱[N];金融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崔洁 肖水金 江苏法制报记者 宋世明;“茅台专业户”供述假名酒出笼内幕[N];检察日报;2009年

5 中国钱币博物馆 周卫荣;翻砂工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宁军;浅析我国古代的多极战略思想[N];中国国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庆环 整理;在熏陶中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N];光明日报;2006年

8 崔乐泉;东方体育文化之魂[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郁军 通讯员 宋学权 高佑政;有罪供述被采信 无罪判决变十年[N];检察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孙艳敏;惩治“贪坚强”,靠铁证说话![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铁初;中国近代证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世宏;知识,传承与教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可;心理学视角下的侦查讯问谋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范淑霞;翻供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林远明;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4 赵芳;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林振林;阈下启动对供述决策影响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范立娜;我国犯罪嫌疑人辩护权之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玲;论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8 申玉军;论我国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D];苏州大学;2006年

9 周凯;有罪供述补强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1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91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