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一种继承、批判与重构的思考进路

发布时间:2018-12-27 18:24
【摘要】:本文丛思想史的视角来考察哈贝马斯法哲学的意义。文章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展开,在西方法律哲学的历史发展中,自由主义逐步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主导着西方政治、法律的理论和实践。这种以自由主义的理念为内在的蕴含的法哲学为“自由主义的法哲学”,或“启蒙法哲学”,或“现代性法哲学”。哈贝马斯法哲学的理论建设既以启蒙法哲学为前提和语境,也以之为论涉的主要对象。无论是在法哲学的理论基础还是政治、法律正当性的拷问等政治、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上,哈氏的法哲学均对启蒙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是哈氏的批判并没有导致他对启蒙法哲学的完全拒绝或者抛弃,而是在批判的同时继承了启蒙法哲学的合理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对之加以重构。或者说,哈氏对启蒙法哲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内在的批判,其法哲学思想乃是之于启蒙法哲学的扬弃。哈氏的法哲学思想固然对启蒙法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继承与重构。笔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哈贝马斯的法哲学理论甚至发展了自由主义的法哲学。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Habermas's philosophy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article holds that,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liberalism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gal philosophy, domin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politics and law. This kind of legal philosophy, which is inherent in the idea of liberalism, is "liberal philosophy of law",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of law", or "modern philosophy of law".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Habermas's philosophy of law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and context of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of law as well as its main object. Whether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egal philosophy or politics, the torture of legal legitimacy, and the basic issues of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Hartmann's philosophy of law has deeply reflected on and criticized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law. However, his criticism did not lead to his rejection or abandonm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enlightenment law, but inherited the reasonabl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of enlightenment while criticizing it, and reconstructed it on this basis. In other words, Hashi's criticism of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of law is only an internal critique, and his philosophy of law is the sublation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law. Although Hashi's philosophy of law criticizes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law,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inherit and reconstruct it. In a certain sense, Habermas's theory of legal philosophy has even developed the liberal philosophy of law.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宝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觉醒[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2 李醒民;;弘扬科学精神 继承五四遗产[J];民主与科学;2011年03期

3 胡治洪;龙鑫;;“启蒙反思”的理据、指向与限度——“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工作坊纪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4 ;世界十二大文明——西欧文明[J];杭州(我们);2011年06期

5 张文;;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J];学理论;2011年16期

6 武建敏;;马克思法哲学的经济学前提及其超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凤;;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11年08期

8 冯克利;;作为历史事件的观念——以《美德、商业和历史》为例谈波考克的思想史研究[J];政治思想史;2010年02期

9 原新利;邹驯智;;人文传统与自然权利观的发展——人权理论的缘起[J];大家;2011年17期

10 吕静鹏;;理性与意志的胶着——谈卢梭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性[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肃献;;柏克思想与英国启蒙运动[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冯岭;;中国现代城市电影现代性进程与构建[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韩水法;;理性的启蒙或批判的心态:康德与福柯[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晓辰;;国情与启蒙[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5 于奇智;;关于康德启蒙运动问题的福柯论说[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中起;;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实践——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小辉;许国蕊;;浅析1901~1911年间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的必要准备[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平;;1920年代“台湾文化协会”启蒙运动中的民族论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10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超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苏格兰启蒙运动始于“道德感”理论的确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思想与政治:启蒙运动的基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焦霖;爱丁堡大学发现启蒙运动时期化学仪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醒民;科学与启蒙运动[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徐立凡;日本后现代性进程遇重挫[N];华夏时报;2011年

6 周立红;还原你一个丰富多彩的启蒙运动[N];中华新闻报;2005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李纯一;格兰斯哥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贝瑞: 苏格兰启蒙运动:小地方 大智慧[N];文汇报;2011年

8 夏榆;俞孔坚:我在进行城市启蒙运动[N];南方周末;2004年

9 中南大学教授 阎真;失去了中国人的基点你什么也不是[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庞冠群;一部《百科全书》的出版史[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冬冰;新观念,,新道路[D];复旦大学;2005年

3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4 包桂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智;约瑟夫·德·梅斯特反启蒙思想中的野蛮与文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永昶;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8 韩水仙;小说与启蒙—1750~1789法国小说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李慧娟;超越启蒙[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炜;启蒙之惑——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薇;试论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创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石伟;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生产[D];青岛大学;2006年

4 田t@;萨德与18世纪法国情色小说[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李广;《论犯罪与刑罚》中的社会契约理论解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潘超儒;伏尔泰社会历史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成晓云;道德与趣味[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8 陶思亮;张申府理性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皮兰娇;现代道德困境与德性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毅;启蒙的出口[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3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93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b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