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法律文化交往与文化主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9-02-19 09:14
【摘要】: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是一个人类交往史。在所有人类交往活动中,法律文化的交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末百余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法律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明意义的典型示范。但是,在中国法学界,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讨论长期处于无意识的无我状态,即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现代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学家们,至今尚未能完全自觉地作为一个文化交往主体进入人类法律文化交往。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不同法律文化的交往不外乎通过借鉴、继受、移植、整合和融合等五种形态得以实现。这种法律文化交往的实质是实然与应然、地方性与普遍性的关联与转换,是一个地方性向普遍性发展、普遍性由地方性构成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没有文化主体意识,就难有文化主体地位,就难以正确认识和解释法律文化交往的各种形态及其一般规律,于是也难以自觉主动地参与文化交往活动。其结果,必然是更难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Abstract]: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is actually a hi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In all huma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 communication of legal cultu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s provided a typical demonstration for the leg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human society.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the cognition and discussion of many problems have long been in the state of unconsciousness, that is, the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To a large extent, this has led to the modern Chinese law or Chinese jurists, so far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consciously as a subjec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o human leg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law,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legal cultures is realized through five forms: reference, succession, transplant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essence of this kind of leg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reality and the ought to be,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locality and the universality, which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local to the universal, and the universality is constituted by the local. In this process, with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subject,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the status of cultural subjec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various forms and general rules of leg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it is difficult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As a resul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own legal system.
【作者单位】: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
【分类号】: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3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4 董玉庭;董进宇;;刑事自由裁量权负效应及其克服[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5 邱飞;;侦查程序中构建司法审查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6 王维林;法律全球化:一种概念的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么志龙;罪刑法定主义与法律文化价值传统[J];比较法研究;1990年01期

8 李静冰;罗马法的哲学透视[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9 徐国栋;西方立法思想与立法史略(下)——以自由裁量与严格规则的消长为线索[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10 胡旭晟;理性批判·理想主义——论法理研究之精神[J];比较法研究;1994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磊;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永艳;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吴晓明;行政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王湘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肖冬红;关于我国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几点思考[D];湘潭大学;2001年

5 符颖;中外司法机关设置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之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6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7 张兄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8 刘长兵;中英两国海事仲裁制度若干问题之比较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9 李广湖;建立中国刑事判例制度的构想[D];郑州大学;2001年

10 王华杰;不动产担保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26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26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