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法学通说的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19-02-22 20:39
【摘要】:法学研究必须以法学通说的建构为目标,这不仅可以重塑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而且是法学理论得以繁荣进步的保障。尽管法学通说的形成路径有多种,但重视法学通说的学术前提以及关注法学通说的修辞基础与公共性格,却共同预示着一种法学理论可否位居法学通说的共同关注点。而法学通说的识别则内在性地取决于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与客观性,这又分别依赖于两大基本转变:一为从独断主义到解释共同体,二是从存在论到规范论。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law must aim at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theory of law, which can not only reshape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theory of law in legal practice, but also guarantee the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the theory of law.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form the general theory of law,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premise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law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hetorical basis and public character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law together indicate that a kind of legal theor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mmon concer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law. On the other h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law is inherently dependent on its inter-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which respectively depend on two basic changes: one is from arbitrarines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other is from existentialism to normative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B820011)资助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陈兴良;刑法教义学方法论[J];法学研究;2005年02期

3 舒国滢;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J];法学研究;2005年03期

4 姜涛;;认真对待法学通说[J];中外法学;2011年05期

5 成凡;从竞争看引证——对当代中国法学论文引证外部学科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蒋志如;;两条道路如何抉择?——对《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的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孙放;;论政府投资的法价值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5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蒋志如;;试论法官与法学家的关系——以美国为语境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8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春;;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秩序的重新构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姚磐;;浅谈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6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任晓雪;;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水资源保护面面观[A];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汇总[C];2009年

9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之场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10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京靖;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谢瑾;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一个概览[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3 晏辉;共识与认同:在人学的视野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朱苏力;;知识的分类与法治[J];法制资讯;2008年02期

5 崔旺来,高富强;我国法学权威期刊被引分析与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李华,范并思;1978~1995年的中国法学文献计量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1997年04期

7 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论[J];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8 章国锋;;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J];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J];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成凡;;是不是正在发生? 外部学科知识对当代中国法学的影响,一个经验调查[J];中外法学;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长建;何跃军;;“六十而耳顺”的法律商谈论解读[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2 夏妍;;西方法律基本属性流变考——来自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层面的思考[J];科技风;2008年19期

3 石绍斌;;论网络自由的法律规范[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08期

4 贾敬华;;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5 聂长建;李国强;;哈贝马斯“合法性”概念的语用学分析[J];学术探索;2008年06期

6 达理纳嘉;;法学思维模式的转换——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7 石绍斌;;区域一体化的法学思考——以长三角区域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潘红祥;;法的价值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之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杨波;;对法律事实建构论的初步阐释——以主体间性为分析进路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6期

10 姜涛;;法学通说的文明与法学通说的选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东广明;论考夫曼的法学方法论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8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28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