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特征——交互融合与互动共生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relation of the rational law intermingles and symbiosis, "the law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human being", the etiquette (reason) is "the instrument of personnel" and "the dimension of reason is the dimension of reason" all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birth of rational law.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nal law and rational law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system, rational law and emotional blending method. Thi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view of reason.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ationalism at Hegel's peak, irrationalism began to ri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people began to re-examine the role of irrational factors such as belief, emotion, will, and so on. Both humanism and scientism, which attach importance to irrational factors, constitute two basic philosophical trends of thought in the modern Wes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D90-0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毛立平;;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陶静;中国近现代法学用语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周梅;浅议荀子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10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4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6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张践;;“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郭瑞卿;略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断处:商事裁判与调处——以苏州商事公断处为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泳;自然法在西方法治理念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中国法治之启迪[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邓习军;民事诉讼效益论[D];湘潭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耕;崔锐;;情理法的平衡——“典主迁延入务”案的分析[J];中国审判;2006年08期
2 姜楠;;情理法的冲突与协调[J];华章;2009年08期
3 崔明石;;试论传统情理法文化中的诗性思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4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5 叶立周;;礼与中国情理法[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玉洁;;从古代法律对复仇的态度看情理法的冲突与调和[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徐戍徽;;情理法的司法适用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8 陈景敏;;论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的衡平性[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9期
9 秦双星;;古案说法:传统社会复仇司法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洪伟;;礼法之争中的沈家本法理思想[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学智;情理法的协调与融合[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吕天波;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情理法[N];本溪日报;2008年
3 张仁平;一棵红豆杉折射情理法[N];检察日报;2007年
4 孙胜好邋李营;法官判后释法说理 双方当事人达成谅解[N];法治快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陆一波邋本报实习生 沈成彦;一款旗袍两家卖,谁抄袭谁?[N];解放日报;2008年
6 检察官 余丰泳;从宋江的两个死罪说起[N];检察日报;2009年
7 李霞;一位普通公民的诉讼之路[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8 张文智 高鹏;论民俗习惯在农村司法实践中的作用[N];吉林日报;2009年
9 记者 沈祥辉 通讯员 黄晓笛 王本强;湖北法学家报告会在我州举行[N];恩施日报;2011年
10 陈新宇 清华大学法学院;以代际递进为特点的日本中法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2 夏婷婷;唐代拟制判决中的法律发现[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岩;“情理法”在清末的断裂与新生[D];吉林大学;2011年
3 梅泽杰;中国司法裁判中的情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郑国霞;清末民初县衙审判中的情理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胡月明;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07年
6 康建雨;论清代的州县审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家封;中国古代老幼废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森林;陕甘宁边区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张海涛;清末州县自理案件的考察[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3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