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及其历史启示——以市民社会为视角
[Abstract]:From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1 / 1949),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showed a state of intermittent,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low degree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not yet achieved its ideal goal, it is certain that it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Tracing back to history and comparing with reality, this paper deeply thinks about the main conditions and fundamental value directions for realiz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first,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second,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political power i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demand for the sustained promo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ird, the emergence and maturity of civil society is the premise and significant symbo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Four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intellectual demand and value purpor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分类号】:D9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孟晋;民国初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近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7年02期
3 贺跃夫;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4 杨巧蓉;;市民社会理论: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5 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J];史林;2003年01期
6 张立真;近代城市的扩大与新型市民社会的形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7 杨巧蓉;;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模式论析——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为主线[J];齐鲁学刊;2011年02期
8 钱江;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的估算[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忠;试论近代长江下游城市经济功能结构的变迁[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2 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潘荣华;杨芳;;民国时期上海成为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社会动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4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陈晋文;论三十年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尹菲;杜丽娟;;休闲视野下的城市公园变迁——以成都市公园发展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贾彩彦;;近代上海土地管理制度思想的西方渊源[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9 李东芝;;重庆城市近代化迟滞原因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10 李百浩,韩秀;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陈志宏;王剑平;;从华侨园林到城市公园——闽南近代园林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何海兵;;人口汇聚与近代上海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曾海洋;;知识型地方精英与闽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唐仕春;;试论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中的请托活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2 武强;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忠;哈尔滨早期市政近代化研究(1898-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树华;“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佟银霞;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景莲;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研究(1912-1937)[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钰;利益集团与清末自主开放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胡启扬;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超;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云;黄乃裳与近代福州报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丰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司娟;民国山东婚俗研究(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敖凯;京师总商会研究(1906-1928)[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渊;转型与重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喻婷;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樊鹏;新旧之间:近代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变迁研究(1840-1945)[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宋波;晚清上海白话报与市民文化生活(1876-1911)[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继荣;市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双边进程”──论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刘彦章;;B.A.瓦雷弗金论“市民社会”的若干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14期
3 刘伟,贾贵生;中国市民社会在当代现代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申建林;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J];政治学研究;1998年03期
5 马俊锋;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年01期
6 冯婷;;消融在消费中的公共领域——读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7 徐勇;市民社会:现代政治文化的原生点[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8 戚珩;关于“市民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9 托马斯·卡罗瑟斯,薄燕;市民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7期
10 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春;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的解说效力与局限——兼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 魏波,陈帮锋,林进文;市民社会:现代法制的基点[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J];求是学刊;1999年01期
4 季金华;;论法治的社会契约观念及其市民社会基础[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1年00期
5 程华;市民社会与美国宪政的成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2期
6 谢薇,胡成;法律控制权力的理论逻辑及实现途径[J];理论月刊;2004年04期
7 李拥军;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程乃胜;;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J];学术界;2006年02期
9 喻木军;;市民社会的发育对中国法治的影响[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8期
10 李会勋;徐明磊;王刚;;市民社会的发育对中国法治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解成;刘淑娟;;董必武与“依法保障人权”——读《董必武法学文集》札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3 袁曙宏;宋功德;;论“统一公法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公法学总论的一种模式[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振国;;浅议我国公民社会与法治理念[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关天国;;董必武的法治思想与依法治国的新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刘进田;邓武红;;论马克思哲学的法哲学特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金钊;侯学勇;;法律关系及其逻辑模型的建构[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司法部司法研究所 刘武俊;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之路[N];华夏时报;2002年
2 林U嗕:;法治社会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N];法制日报;2002年
3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法治的信念与知识[N];检察日报;2011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凯湘;民法的理念、性格与展望[N];检察日报;2002年
5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兴良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光权;获取公众认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蒋安;社会自治组织产生的法理透视[N];法制日报;2002年
7 柴玉丽 夏 青;民间法与法制现代化[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许章润;六种社会形态与现代法制[N];经济观察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乐欣;社会转型中法治应如何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10 朱晓U,
本文编号:2513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