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阴律:一种存在于观念中的法——对中国民间因果报应信仰的法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0 02:48
【摘要】:阴律即阴间律法或因果报应规律,在中国民间存在于民众的观念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信仰。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阴律具有法的性质,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预测、威慑和教育等规范作用。阴律规范的构成是非常明确的因果模式,由行为模式和法(阴律)后果构成。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阴律规范的特点显著,激励效果独特,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法的局限性。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颢;;传统报应说与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比观[J];法音;1990年09期

2 刘兴汉;“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5期

3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中国文化;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宗红;;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陈宏光;曹达全;;公私法划分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王亚军;;论罗马法学的发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5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王群仿,徐建桂;试析非经济生活领域的制度“失灵”——浏览黄色网站是纯粹道德问题吗?![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敏;蓝荣茂;;整体主义国家观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古典政治生活对现代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川;;不动产收益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温辉;;论行政公诉的理论基石[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黎明;杨国章;;从法秩序利益看检察权的正当性[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6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杨迎泽;朱全景;;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一个修改原则[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李荣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功能[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10 张扬金;;社会权力视阈中的惩防腐败体制创新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吴玉泾;我国司法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顾杰;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春宇;海上保险中保证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成;美国法社会学与经济立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涂永珍;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中的法社会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对三个典型村庄非农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郭星华,韩恒;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J];学海;2003年01期

4 郑林;;法律文化研究述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蒋传光;;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社会学的研究[J];江海学刊;2006年04期

6 胡平仁;鞠成伟;;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与习俗[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7 宫进;;论西方法社会学之流变[J];山东审判;2007年03期

8 赵莉;张亚飞;;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法社会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9 彭思彬;;法社会学视角下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之重新定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刘凯;;见死不救行为不应入罪——以法社会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加尧;王秀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敏重;;中国律师职业的法社会学分析[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胡勇;;古村土地资源纠纷的法社会学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鸿台;;论社会程序公正与社会实体公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于萌;王婷;;从自由致富到失序——社会转型期犯罪趋势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王建林;伍玉联;;知识即力量:审判权独立运行的知识维度——从个体法官的审判实践出发[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娟;刘芳;;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现状与未来——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9 王永杰;;程序异化的法社会学考察论纲:以冤案为样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十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波;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倡导书法的社会学转型[N];美术报;2006年

3 ;倡导书法的社会学转型[N];美术报;2006年

4 复旦大学教授 葛剑雄;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因果报应”观念[N];北京日报;2010年

5 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孙应征 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刘晓山;将法社会学方法融入法律监督理论研究[N];检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夏斌;深入社会生活找寻法律的生命源泉[N];解放日报;2009年

7 记者鲁小彬 通讯员张建;需挖掘传统文化法治元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许雯丽;六盘水文学院作家讲座系列《灵感与写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9 首都体育学院 韩勇;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从法解释学到法社会学[N];中国体育报;201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五个严禁”有利于塑造法官良好的人格[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郑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罚理念及制度[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彭艳崇;行动中的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周晓虹;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多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贾焕银;漏洞补充与民间规范关联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振祯;中国科举谶兆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俊杰;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2 娄曲亢;法社会学名词在中国语境下的变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师帅;农民土地问题之法社会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伍征宇;探源法社会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善根;法社会学理论资源的梳理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冕;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国英;当代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法社会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剑明;我国行政程序的法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欣;欧根·埃利希的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和勋;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8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538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