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刑法中共谋犯的理论根基——“平克尔顿法则”的形成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20 22:22
共谋共同正犯是德日刑法中修正的正犯概念,为了说明其处罚的正当性,德国学者从多个理论角度做出了尝试,然而,这些理论多少都存在一定缺陷。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美国刑法中的共谋犯概念与德日刑法中的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而美国刑法中所确立的平克尔顿法则使得共谋犯基于有限的刑事代理责任而承担实质犯的罪责。其发展出的事实弱化标准和超出轻度参与标准不仅为我国在引进及适用共谋共同正犯正当性理论方面打开了新思路,而且为我国借鉴刑事代理责任制度完善刑法立法提供了借鉴。
【文章来源】:交大法学. 2019,(03)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目次
一、美国刑法中共谋犯及其正当性根据
二、平克尔顿法则的评价
(一) 平克尔顿法则的反对论
(二) 平克尔顿法则的支持论
(三) 平克尔顿法则的折中理论
三、平克尔顿法则对我国适用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启示
(一) 共谋犯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比较
(二) 我国适用平克尔顿法则的正当性前提
(三) 有限的刑事代理责任在我国的具体适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单一正犯视角看共谋共同正犯论[J]. 刘明祥. 法学评论. 2018(01)
[2]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J]. 方军. 政治与法律. 2015(05)
[3]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 王志祥,韩雪.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5(02)
[4]共谋共同正犯理论中国化的障碍及其解释对策[J]. 阎二鹏. 中外法学. 2014(04)
[5]刑事替代责任的理论现状、制度引进与现实选择[J]. 赖隹文.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02)
[6]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 刘艳红. 法学. 2012(11)
[7]共谋共同正犯论的现状与问题[J]. 冈本洋一,宋文华.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0(00)
[8]“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 陈毅坚. 北大法律评论. 2010(01)
[9]拟制犯罪和拟制刑事责任——法人犯罪否定论之回归[J]. 张克文. 法学研究. 2009(03)
[10]日本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与中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相比照[J]. 大谷实,王昭武. 法学评论. 2002(06)
本文编号:3091773
【文章来源】:交大法学. 2019,(03)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目次
一、美国刑法中共谋犯及其正当性根据
二、平克尔顿法则的评价
(一) 平克尔顿法则的反对论
(二) 平克尔顿法则的支持论
(三) 平克尔顿法则的折中理论
三、平克尔顿法则对我国适用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启示
(一) 共谋犯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比较
(二) 我国适用平克尔顿法则的正当性前提
(三) 有限的刑事代理责任在我国的具体适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单一正犯视角看共谋共同正犯论[J]. 刘明祥. 法学评论. 2018(01)
[2]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J]. 方军. 政治与法律. 2015(05)
[3]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 王志祥,韩雪.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5(02)
[4]共谋共同正犯理论中国化的障碍及其解释对策[J]. 阎二鹏. 中外法学. 2014(04)
[5]刑事替代责任的理论现状、制度引进与现实选择[J]. 赖隹文.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02)
[6]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 刘艳红. 法学. 2012(11)
[7]共谋共同正犯论的现状与问题[J]. 冈本洋一,宋文华.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0(00)
[8]“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 陈毅坚. 北大法律评论. 2010(01)
[9]拟制犯罪和拟制刑事责任——法人犯罪否定论之回归[J]. 张克文. 法学研究. 2009(03)
[10]日本刑法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与中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相比照[J]. 大谷实,王昭武. 法学评论. 2002(06)
本文编号:3091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09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