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清代民间地权习惯与基层财税困局——以闽台地区一田多主制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0 22:01
  以一田多主制为代表的清代民间复杂地权习惯,对清帝国的基层治理和财税收入构成了长期的困扰。代表精英官僚视角的《福建省例》,对一田多主制在名义上持彻底的否定态度,但在田赋征收中却允许根据地权现状进行变通操作。清代台湾地区的淡新档案显示,基层官府完全承认一田多主的事实,并对田面主/小租主的习惯性利益予以保护。由大小租制引发的复杂的抗租纠纷,导致基层官员疲于应付相关词讼,并面临来自田底主/大租主的抗缴田赋压力。作为官有土地的屯田,也援用民间的大小租制,进而导致官方在面对屯田小租权频繁流转的局面时,难以征收作为大租的屯租。19世纪80年代后期刘铭传在台湾开启的财政整顿运动,并未改变大小租制这一根本的地权格局,反而令租佃、租税关系更为复杂。中国民法近代化运动中"物权法定"原则的确立,实际上有助于化约民间地权的复杂性,便于政府的管理与征税,从而服务于国家建设这一历史任务。 

【文章来源】:法学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国家的视角”
二、陷入地权丛林的基层司法与财政
    (一) 抗租案件与田赋困境
    (二) 官有土地的收益流失
三、与地权搏斗的刘铭传财政整顿运动
四、结语



本文编号:3091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091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1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