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以及其威权政体的政治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12:57
本文是一篇宪法学论文,它选取中国台湾地区为考察区域,以1945年台湾光复到1996年台湾完成“总统”直选为时间坐标,以该时间坐标轴内台湾地区的政治模式,“宪法”形式的变化作为考察内容,试图通过对国民党威权体制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揭示“宪法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即:一个具备现代民主特征的“宪法政治”体系,需要平等公开的党派竞争,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繁荣平稳的经济状况,独立自由的资讯媒介,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以及民众普遍信仰现代民主思想等条件的共同维持。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讨论,以明确界定本文需要讨论的对象,以及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概念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国民党在台建立威权体制过程的描述,其中包括国民党在台威权体制建立前的台湾社会状况。第三章主要描述国民党在台威权体制对台湾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控制和该威权体制制度性的缺陷。第四章主要描述国民党威权体制被突破,经政治自由化、政治民主化完成“宪法政治”的转型过程。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
一、“中华民国宪法”
二、威权政体
1. 有限多元
2. 意识形态和心态
3. 政治动员与政治冷漠
4. 政党与军人角色
三、军人官僚威权政体和党国威权政体
四、政治转型
第二章: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的确立
第一节 蒋介石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宪法”在台的演变
第二节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的确立
一、台湾形成威权体制的历史背景
1. 日本殖民体制的遗产
2. 省籍矛盾对体制构造的影响
3. 外部压力的影响
二、走向威权主义道路
1. 建立政权认同的“法律”基础
2. 土地改革
3. 缓解参与危机和整合政治精英
4. “革命民主政党”
第三章: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在台湾社会的渗透与结构性缺陷
第一节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对台湾社会的严密控制
一、威权政体下的国民党与台湾政、军关系
二、国民党威权体制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台湾威权体制的制度性缺陷
一、“封闭中央”形成“老人国会”
二、“开放地方”造成“地方包围中央”
三、派系政治的双层功效
四、媒体力量对国民党的制衡
第四章 从威权政治走向政党政治
第一节 政治自由化的台湾
一、台湾政治体制转型内外部压力和助力
1. 国民党政权面临“合法性危机”
2. 中产阶级在台湾的崛起
3. 蒋经国主政
二、政治自由化的序幕—国民党与反对势力的策略互动
三、台湾政治自由化转型的“软着陆”
第二节 协商与对抗的交替:台湾的政治民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191804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
一、“中华民国宪法”
二、威权政体
1. 有限多元
2. 意识形态和心态
3. 政治动员与政治冷漠
4. 政党与军人角色
三、军人官僚威权政体和党国威权政体
四、政治转型
第二章: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的确立
第一节 蒋介石统治时期“中华民国宪法”在台的演变
第二节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的确立
一、台湾形成威权体制的历史背景
1. 日本殖民体制的遗产
2. 省籍矛盾对体制构造的影响
3. 外部压力的影响
二、走向威权主义道路
1. 建立政权认同的“法律”基础
2. 土地改革
3. 缓解参与危机和整合政治精英
4. “革命民主政党”
第三章: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在台湾社会的渗透与结构性缺陷
第一节 国民党在台威权政体对台湾社会的严密控制
一、威权政体下的国民党与台湾政、军关系
二、国民党威权体制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台湾威权体制的制度性缺陷
一、“封闭中央”形成“老人国会”
二、“开放地方”造成“地方包围中央”
三、派系政治的双层功效
四、媒体力量对国民党的制衡
第四章 从威权政治走向政党政治
第一节 政治自由化的台湾
一、台湾政治体制转型内外部压力和助力
1. 国民党政权面临“合法性危机”
2. 中产阶级在台湾的崛起
3. 蒋经国主政
二、政治自由化的序幕—国民党与反对势力的策略互动
三、台湾政治自由化转型的“软着陆”
第二节 协商与对抗的交替:台湾的政治民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191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9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