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1-05-21 14:52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以极不情愿的方式被拉进世界万国体系之中。王韬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用自己的认知、表达和态度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充满冲突与碰撞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于西方法政知识的具体认识经历了上海墨海书馆、流亡海外和重回故土三个时期,其对西方法政制度的认识存在着变与不变两种倾向。一方面,王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法政知识,超出了"朴素排外主义"的范畴,以一种"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态度和立场,加入了同时期其他人所不曾掌握的"世界性的元素",调和了学习西方和儒学中国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王韬始终坚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至上性,对于西方以及英国的思考仍然在儒家"循环论"和"衰退观"的框架下进行,受到"强制同化"和"圣学投影"这种认知—评价心理的制约,因而最终未能更进一步,超越这一时期流行的"中本西末观"。 

【文章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的初步认识
二、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的不同变化
三、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的表达运用
四、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变与不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J]. 戚其章.  中国社会科学. 1995(01)



本文编号:3199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3199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