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1:08

  本文关键词: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涉火类犯罪 重典制火 预防性


【摘要】:由于火灾对社会公共秩序、百姓生活以及国家政治稳定的巨大危害,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将一些涉及火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且主要以严厉的刑罚来防控这类危害发生。在集历代法典之大成的清代,经过商周至唐、宋、元、明等各时期的发展,其关于涉火类犯罪的基本类型、处罚理念及原则、律例条文等更加系统完备,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清代关于涉火类犯罪的处罚,在对其之前涉火类犯罪基本类型、处罚原则及其立法体例的历史承袭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征。首先,依据清代律例规定,清代涉火类犯罪主要有失火罪、放火罪、趁火抢劫盗窃犯罪及涉火职务犯罪四种表现形式,在《大清律例》中都有其相应的处罚规定。其次,清代的具体司法审判实践中,根据《刑案汇览》等刑科档案,其在宗法等级原则、主观状态的区分原则、共犯的区分原则等处罚原则的指导下,清代根据涉火类犯罪的不同具体类型、不同构成要件、不同犯罪情节等进行定罪量刑。基于此,在清代涉火类犯罪的律例条文与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实施“重典”以“制火”的威慑与警戒,还是在司法文书中的“慎火”说教与宣传,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突出地呈现出预防性的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清代对涉火类犯罪的处罚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清代,为了更好地发挥涉火类犯罪的处罚功能,灵活性成为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立法、司法的基本特征。总之,清代以预防性、差异性及其灵活性为特征的涉火类犯罪处罚体系建构和各项措施的推行,不仅适应了清代国家治理、社会控制与政治稳定的需要,也反映了其火禁制度及治火经验的成熟。
【关键词】:清代 涉火类犯罪 重典制火 预防性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K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9
  • 一、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历史承袭9-13
  • 二、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立法13-24
  • (一) 清代失火犯罪的立法14-16
  • 1、《大清律例》中关于失火犯罪的专条规定14-15
  • 2、《大清律例》中关于失火犯罪的其他规定15-16
  • (二) 清代放火犯罪的立法16-19
  • 1、《大清律例》中关于放火犯罪的专条规定16-18
  • 2、《大清律例》中关于放火犯罪的其他规定18-19
  • (三) 清代趁火劫盗犯罪的立法19-21
  • 1、《大清律例》中关于常人趁火劫盗犯罪的规定20
  • 2、《大清律例》中关于官吏趁火监守自盗犯罪的规定20-21
  • (四) 清代涉火职务犯罪的立法21-24
  • 1、涉火职务犯罪的非刑事处罚规定21-23
  • 2、涉火职务犯罪的刑事处罚规定23-24
  • 三、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实践——基于刑科档案的考察24-35
  • (一) 清代涉火类犯罪的处罚原则24-26
  • 1、宗法等级原则24
  • 2、主观状态的区分原则24-25
  • 3、共犯的区分原则25-26
  • (二) 清代涉火类犯罪的具体处罚26-35
  • 1、清代失火犯罪的构成及处罚26-29
  • 2、清代放火犯罪的构成及处罚29-33
  • 3、清代趁火劫盗犯罪的构成及处罚33-34
  • 4、清代涉火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处罚34-35
  • 四、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基本特征35-44
  • (一) 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预防性35-39
  • 1、清代实施“重典”威慑涉火类犯罪36-37
  • 2、清代司法文书中的“慎火”宣传37-39
  • (二) 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差异性39-42
  • 1、犯罪主体是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因素39-40
  • 2、犯罪对象是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40-42
  • (三) 清代处罚涉火类犯罪的灵活性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47-48
  • 附录:《刑案汇览》中涉火类犯罪的相关案例48-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木易;救火类人机器人可充当战舰消防员[N];北京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小功;清代涉火类犯罪处罚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7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57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