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韩非子重刑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4:28

  本文关键词:韩非子重刑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韩非 重刑 法律思想


【摘要】: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集法、术、势于一体。韩非子的思想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等许多方面。强大的秦国一度将韩非子的思想奉为治国方略,建立法度,设立酷刑用来统治人民,使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秦朝以后,重刑思想虽屡遭贬斥,退出前台,但却转为君主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实施“外儒内法”。韩非子的重刑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法的发展进程,对传统中国的法理念和法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生于战国末期,“诸子百家”思想鼎盛时期。韩非子的思想主要吸收了儒家荀子“人性恶”、墨家“赏罚并用轮”、道家“无为而治”阴阳家“阴阳五行说”等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辈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重刑思想。他的内容主要包括:(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即适用重刑主要是源于人的本性,人都是喜欢利益而讨厌处罚的。(2)“信赏必罚”,即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约束人民,使人民的行为有法可依。(3)“刑德”二柄,即根据人的本性,君主应当正确适用赏赐和处罚来治理人民。(4)“重刑少赏”,君主应该多使用刑罚来处罚人民,使人民不敢犯罪,少使用赏赐,因为刑罚给人带来的威慑力大于赏赐带来的效果。(5)“以法治国”,即君主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本,制定完善的法律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韩非子的重刑思想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手段,在实践之中由于法律过于严苛、刑罚过于残忍、惩罚力度过于宽泛,造成人民“厌讼”、统治者漠视生命等不良影响。但是,韩非子的重刑思想,为巩固了封建君主集权制,保证了皇权至上做出了贡献,其“依法治国”“法不阿贵”等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打击贪污腐败等刑事案件、推动国家实施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韩非 重刑 法律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11
  • 1.4 研究方法11
  • 1.5 论文结构安排11-13
  • 第2章 韩非子重刑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13-26
  • 2.1 韩非子重刑思想产生的背景13-17
  • 2.1.1 文化背景14-15
  • 2.1.2 历史背景15-17
  • 2.2 韩非子重刑思想渊源17-26
  • 2.2.1 韩非对先秦法家学术成果的继承17-20
  • 2.2.2 荀子“人性恶”思想的继承20-22
  • 2.2.3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延伸22-23
  • 2.2.4 阴阳家“阴阳五行说”的吸纳23-24
  • 2.2.5 墨家“赏罚并用论”的借鉴24-26
  • 第3章 韩非子重刑思想的基本内容26-32
  • 3.1 韩非子重刑思想的基础理论26-29
  • 3.1.1 好利恶害26-27
  • 3.1.2 以法治国27-28
  • 3.1.3 “刑德”二柄28-29
  • 3.2 韩非子重刑思想的具体内容29-32
  • 3.2.1 重刑少赏29-30
  • 3.2.2 同里相坐30-31
  • 3.2.3 以刑去刑31-32
  • 第4章 韩非子重刑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当代的启示32-40
  • 4.1 韩非子重刑思想的合理之处32-33
  • 4.1.1 实行“以法治国”,推动后世律法制度积极运行32-33
  • 4.1.2 “严刑峻法”巩固封建君主集权制,保证皇权至上33
  • 4.2 重刑思想存在的消极后果33-37
  • 4.2.1 过于迷信刑罚效力33-34
  • 4.2.2 刑罚过于严苛34-35
  • 4.2.3 容易使民众产生“厌讼”心理35-36
  • 4.2.4 导致后世滥用死刑36-37
  • 4.3 韩非重刑思想对当代的启示37-40
  • 4.3.1 “以法治国”,,反对人治37
  • 4.3.2 “重刑止奸”,严惩官僚腐败37-38
  • 4.3.3 “法不阿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8
  • 4.3.4 “刑德”二柄,惩教结合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滨;对韩非法律思想的认识与再认识[J];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李秀娟;韩非法治思想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胡学相,周婷婷;对我国重刑主义的反思[J];法律适用;2005年08期

4 季金华,王鹏珲;论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基本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赵恒平 ,闵剑;韩非的赏罚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6 张庆山,宋承荣;论《韩非子》法治观的性格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谭宝刚;先秦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和重刑主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乔彩萍,任晓旭;对中国封建社会刑罚适用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8期

9 高绍先;重刑考[J];现代法学;2003年04期

10 江伟;中国传统刑治的特点评析[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568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68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