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唐代教令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5:29

  本文关键词:唐代教令权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教令权 制度研究 现代价值


【摘要】:教令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教令权制度的发展在唐代得以完备,使唐代教令权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抹下了重要的一笔。在唐代社会,教令权对于协调家庭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培养子女的尽孝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教令权入律为唐代教令权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本文从唐代入手,通过五个部分来全面研究教令权制度,从而重新认识、把握教令权对唐代社会的独特影响。 第一部分为教令权制度的定义与流变,首先为教令权的下定义,再根据对法制史的回顾,阐述唐代以前的各个时期教令权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礼制思想与孝观念的发展使教令权制度得以萌芽,秦朝时期的法制健全使教令权制度得以形成,汉代孝治的推行与儒家思想的冲击使教令权制度得以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立法活动使教令权制度得以成熟,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探讨教令权的流变,这些都为唐代的教令权制度的完备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为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历史成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政治制度上,无论是唐代统治者的态度、还是国家方针、法律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唐代整个社会倡导孝行、重视孝道;在经济制度上,土地分配制度、赋税优惠制度到物资帮扶制度都充分保障了家长权力,为家长行使教令权的提供了宽裕的经济环境和充分的物质保证;在文化制度上,唐代实行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积极传播儒学文化,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中,为教令权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具体内容。本文采用对教令权的广义理解,整合唐代的史料,将教令权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尊敬权、家教权、婚姻决定权、财产支配权、惩戒权和送惩权。本部分采取个案研究、史料分析、归纳总结、历史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对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各个方面作出研究。 第四部分介绍唐代教令权制度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五个特点:教令权入律,家法与国法的双重保障,儒家伦理根深蒂固,权利与义务的双重性,教令权规制下的女性生活,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细致分析,进一步全面的了解唐代教令权制度的独特风貌。 第五部分为教令权制度的现代价值,也是本文的创新部分,首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孝道问题进行剖析,得出当代社会主要面临家庭养老受到考验,子女敬孝观念淡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教令权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如教令权应该回归到家庭伦理领域,赋予教令权新的时代内涵,行使教令权的方式要做新的调整,通过这三点转化来实现传统教令权制度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唐代 教令权 制度研究 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一、 教令权制度的定义与流变11-15
  • (一) 先秦:萌芽期11-12
  • (二) 秦:形成期12-13
  • (三) 汉:发展期13-14
  • (四) 魏晋南北朝:成熟期14-15
  • 二、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历史成因15-18
  • (一) 政治原因15-16
  • (二) 经济原因16-17
  • (三) 文化原因17-18
  • 三、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具体内容18-28
  • (一) 尊敬权18-23
  • (二) 家教权23-24
  • (三) 婚姻决定权24-25
  • (四) 财产支配权25-26
  • (五) 惩戒权26-27
  • (六) 送惩权与送杀权27-28
  • 四、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特点28-35
  • (一) 教令权入律28-29
  • (二) 家法与国法的双重保障29-30
  • (三) 儒家伦理根深蒂固30-33
  • (四) 权利与义务的双重性33
  • (五) 教令权规制下的女性生活33-35
  • 五、 教令权制度的现代价值35-39
  • (一) 当代中国面临的孝道问题35-37
  • (二) 教令权制度的创造性转化37-39
  • 参考文献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一风;论唐玄宗注《孝经》的原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 马继云;孝的观念与唐代家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邢学敏;;唐代家庭伦理关系探微——以荥阳郑氏为例的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00期



本文编号:568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568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