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法律治理中的“权利本位说”
发布时间:2017-08-11 18:28
本文关键词:风险社会法律治理中的“权利本位说”
【摘要】:“权利本位说”是当下我国学界关于权利和权力关系研究的主流学说,“它给法律以及法律实施确立价值目标或价值标准,从而努力使整体的法律制度成为合理的制度。”1风险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过犹不及”之后的批判与反思,,风险社会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解构。风险社会理论中的风险具有无序性、全球性、内生性、知识依赖性及不可计算性的特征,这与传统社会中的风险截然不同。 “权利本位说”遵循权利对抗权力的路径来限制权力并保障权利,此种制度设计在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中遇到合理的诘问。首先,风险治理要求人类走向合作而非对抗;其次,充分保证权利在风险治理进程中几无可能,权利必须让步于义务;再者,扩大而非抑制的权力是风险治理的必要条件。如若不能回应风险社会引来的上述非难,“权利本位说”必将趋于逻辑与经验的式微。 “亚政治”(sub-politics)和“超国家治理”是风险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本文提出的解决“权利本位说”于风险社会之困境的两种范式。前者强调权利之间的联合,后者突出权力之间的合作,两者皆服膺于摒弃对抗,确立合作的理论思维。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这两种范式能纠正“权利本位说”关于对抗性的“过正”倾向,是风险社会中实现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风险社会 权利本位说 亚政治 超国家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选题的缘由11
-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11-12
- 1.3 本文的思路12-13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与“权利本位说”的理论概述14-26
- 2.1 传统风险的概念及特征14
- 2.2 风险社会的理论概述14-18
- 2.2.1 风险社会理论简介14-15
- 2.2.2 风险社会之风险特征15-18
- 2.3 权利的概念18-20
- 2.4 “权利本位说”概述及其合理性分析20-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权利本位说”在风险社会法律治理中的困境26-36
- 3.1 对抗抑或合作26-31
- 3.1.1 、权利的对抗性27
- 3.1.2 、“权利本位说”的对抗性27-28
- 3.1.3 、对抗并非必然28-29
- 3.1.4 、对抗或合作的冲突分析29-31
- 3.2 权利抑或义务31-33
- 3.2.1 权利膨胀---“权利本位说”的危险倾向31
- 3.2.2 义务缺失----伴随权利膨胀的乱象31-32
- 3.2.3 权利或义务的不同选择32-33
- 3.3 限制抑或扩张33-35
- 3.3.1 风险社会的最大命题33-34
- 3.3.2 权力扩张----风险治理的必要3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风险社会法律治理的范式与“权利本位说”的修正36-43
- 4.1 权利的联合——亚政治36-39
- 4.2 权力的联合——超国家治理39-41
- 4.3 “权利本位说”的修正41-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勃;认真地对待权力——权力的法理学分析导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赵修义;主体觉醒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观念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武志丽;;贝克亚政治社会理论论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乌尔里希·贝克,王武龙;“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
5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6 乌尔里希·贝克 ,刘宁宁 ,沈天霄;风险社会政治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3期
7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8 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日贤同志商榷[J];中国法学;1991年01期
9 孙笑侠;;“权利本位说”的基点、方法与理念——兼评“法本位”论战三方观点与方法[J];中国法学;1991年04期
10 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J];中国法学;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俊山;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7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5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