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群体行为的合法性判断
本文关键词:社会群体行为的合法性判断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的群体,基于某项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受情绪感染与行为模仿,通过上访、游行、示威、罢工、甚至某种激烈抗争性行为等等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利并对社会秩序造成相应影响的事件。通常情况下,不论是我国政府的官方回应还是学界的一般态度,都明确强调了群体性事件的“非法性”,并表明这种非法性的认识分别体现在程序上与实体上。但是,这种一概而论的定性态度,实际上并不利于我们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处理。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中,,绝大多数行为者的行为应该定性为“不法”。本文以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性判断为切入点,对社会群体性事件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应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个体与群体间交叉感应现象对行为法律定性的影响,提出对行为的“不法性”认识,从而针对不法行为形成之病灶,对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出相应的法治理模型。 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群体性事件观察的另类视角,阐明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事件,里面涉及到多方主体,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群体性事件不能简单地以“非法”二字做出判断。在对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个别主体行为进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中部分行为者的行为具有“不法性”,尤其是“无犯意的不法”;第二部分是个体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对法律定性的影响及成因探析。指出个体与群体间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行为的定性产生影响。同时,分析了现阶段无犯意的不法行为在个体与群体间交叉感染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之分;第三部分基于群体性事件的“不法性”分析,笔者提出了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法治理路以及启示。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群体行为 非法 不法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D90-0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8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8-12
- 0.2.1 国外基本研究情况8-10
- 0.2.2 国内基本研究情况10-12
- 0.3 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12-14
- 1. 合法与非法之间:社会群体性事件观察的另类视角14-22
- 1.1 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高发和频发的态势14-16
- 1.1.1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谱系14-16
- 1.1.2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定性——“非法”16
- 1.2 对群体性事件的“非法性”定性的质疑16-19
- 1.3 无犯意的不法: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行为透析19-22
- 1.3.1 “无犯意”之理由:“有权源”的“不法”19-21
- 1.3.2 “无犯意”之表现:群体无意识的“不法”21-22
- 2.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对法律定性的影响及成因探析22-37
- 2.1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的客观存在及表现22-25
- 2.1.1 从个体到群体:主体行为的顺向感染效应22-24
- 2.1.2 从群体到个体:主体行为的逆向感染效应24-25
- 2.2 “交叉感染效应”对社会群体行为法律定性造成的影响25-29
- 2.2.1 行为定性之困惑25-26
- 2.2.2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26-27
- 2.2.3 行为的理由来源27-29
- 2.3 行为的“不法性”认识29-33
- 2.3.1 黑格尔“不法”概念之解读29-30
- 2.3.2 黑格尔“不法”概念之借用30-33
- 2.4 无犯意的不法行为交叉感染效应的成因分析33-37
- 2.4.1 客观因素33-35
- 2.4.2 主观因素35-37
- 3.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法治理性及其启示37-44
- 3.1.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措施37-41
- 3.1.1 对社会群体行为中个别行为的合理甄别和有效规制37-38
- 3.1.2 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疏通和申诉机制的健全38-39
- 3.1.3 非理性心理疏导和公民守法意识的培育39-41
- 3.2.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启示与引申41-44
- 3.2.1 从治理到善治的转变41-42
- 3.2.2 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对个案正义之浅思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2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662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