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从美国专利改革看最佳实施例要求的价值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7-08-19 12:01

  本文关键词:从美国专利改革看最佳实施例要求的价值与未来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专利改革 最佳实施例要求 专利披露要求


【摘要】:由于专利授予数量和专利诉讼案件的激增,美国国内要求进行专利改革的呼声迭起。美国两党议员自2005年至2009年已经连续三次向国会提交《专利改革法案》。而一直到2011年签署提交通过《美国专利改革法案》(Leahy-SmithAmerica Invents Act in2011)并由奥巴马总统签署,美国专利改革总算有尘埃落定之感觉——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踵而至的便是甚嚣尘上的讨论与争辩。而其中争议的一个焦点,就在于美国专利法当中十分独特的最佳实施例要求。一般而言,美国专利法中的可实施性要求(Enablement),虽其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适用且采纳的。然而一直以来,于美国专利而言,倘若将专利披露要求比作一间房间,那么可实施性要求只是专利披露的底线,它确定专利技术可以被实现。但是,专利披露的高度与深度,是由另一个要求——最佳实施例要求所决定的。 之所以有这一要求,根源于美国宪法设立专利制度的目的:“促进科学与发现的进步与改革。”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及南卡罗来纳州代表提议设立专利制度保护发明家。当时虽有人顾虑到欧洲王室授予专利所造成的“垄断”局面,但却一致认为“专利带来的社会利益将大大超过国家给予发明家个人的利益。1”很自然的,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发明人的利益而存在,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与科学发现的改革与进步,而给予发明人以垄断性的专利权不过是用以换取发明人披露技术的对价而已。从这一点出发,美国专利法自始之初便要求专利人进行完全事实(Whole Truth)之披露,因披露而流通技术乃是技术发展的必须土壤与肥料。所谓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都仅因为其所站立之高度方能有如此之眼界。 更加进一步的,为了尽取发明者之技术精华以食天下技术之发展,最佳实施例要求于1870年被提出。根据该要求,发明者于提交专利申请时,得披露当时内心所偏好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中标出。由于最佳实施例的披露,相关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迅速的学习发明技术中的精髓,而发明者也不能因自身保留了最佳实施例而能于专利期限已过时保持本不应拥有的对其他竞争者的优势。 然而,2011年的《美国专利改革法案》对最佳实施例要求的修改令其表面看起来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似乎只剩下空有其表的外壳而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基础与灵魂。本文由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历史渊源起始,探究该要求的自身价值与2011年改革之后其诉讼地位的改变,尝试预测其修改之后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专利改革 最佳实施例要求 专利披露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71.2;DD9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最佳实施例要求的概念与立法目的12-15
  • 第一节 最佳实施例要求的概念12
  • 第二节 最佳实施例要求的立法目的12-15
  • 第二章 起源: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历史沿革15-17
  • 第三章 价值: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得与失17-27
  • 第一节 要求删除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声音17-21
  • 一、 阻碍世界专利系统的统一17-18
  • 二、 过于主观性的法律分析18-19
  • 三、 昂贵的诉讼费用19-20
  • 四、 时效性问题的尴尬20-21
  • 五、 无助于有效的专利披露21
  • 第二节 支持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声音以及对上述理由的驳斥21-27
  • 一、 最佳实施例要求在诉讼中导致高额费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21-23
  • 二、 最佳实施例要求有自身价值,并不是可实施性要求的附庸23-25
  • 三、 最佳实施例要求并不阻碍世界专利系统融合25-27
  • 第四章 未来:专利改革法案后最佳实施例要求的可实施性27-35
  • 第一节 促使有效执行的可能途径28-32
  • 一、 执行的基础——37 C.F.R. §1.10528-29
  • 二、 刑事制裁29-30
  • 三、 道德手段30-32
  • 第二节 专利改革法案后保障最佳实施例要求实施方法的局限性32-35
  • 一、 违法证据难以查证32
  • 二、 刑事手段的时效性局限32-33
  • 三、 代理人内心状态难以证明33
  • 四、 可导致专利披露质量的下降33-35
  • 第五章 影响:商业秘密与专利的混淆35-39
  • 第一节 专利改革之前的专利与商业秘密35-37
  • 第二节 专利改革之后的专利与商业秘密37-39
  • 第六章 结论39-42
  • 参考文献42-46
  • 后记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康德;“失效专利”探秘[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0年03期

2 袁德;正确启动和执行法定程序和行政规程加速审批流程[J];知识产权;2000年01期

3 朱明军;;何谓专利[J];华夏星火;2000年04期

4 蒋红珍;专利保护——电子商务网络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J];知识产权;2001年05期

5 谢丹;专利:失血到何时?[J];南风窗;2001年06期

6 史志洁;;专利权力要求书的失误——“伸缩式刚性角电梯井模架”专利权纠纷给专利权人的警示[J];科技潮;2001年09期

7 张红智;论专利权“权利穷竭”的界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艾英;你的?我的?大家的?——闪盘专利权风波[J];电脑爱好者;2002年21期

9 ;对生命形式不授予专利权[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10期

10 夏淑萍 ,陈国清 ,朱雪忠;企业并购中专利权的调查及价值评估[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斌强;刘文镐;陈辉;;提高中国专利市场流动性:专利服务行业的重任[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2 张晓都;;标注专利标记与专利号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3 王蔚林;李桂玲;;我国纳米印刷技术专利挖掘与布局机制构建[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菊兰;陈海龙;;国外网上主要专利资源及检索方法[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屈三甫;康俊明;薛玲;刘红芬;陈莹;张倩;;对抗非典专利的统计分析[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欧阳毅芳;;浅析技术标准和专利的辩证关系[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樊华;王慧研;;含剂量特征的医药专利的探讨[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8 李绩;;我国生物材料的专利保护及策略和建议[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杨楷;杨炯;;浅析对比文件的“充分公开”[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10 江耀纯;;专利权转移转化的几大僵局及其破解[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安;中国企业如何摆脱涉外专利侵权之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王振宇;专利之痛——知识产权保护[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吴红雅;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支撑竞争[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朱彤;一位维权者打不完的官司[N];科技日报;2007年

5 刘河;第二届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隆重召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6 魏仿亮;计算机文档的标准与专利发展动态[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7 杨井鑫;首届专利周为中小企业专利交易搭台[N];中国贸易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磊;贵州大量专利“深闺待嫁”[N];法制生活报;2007年

9 曹平邋张益;我省建成首个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N];贵州日报;2007年

10 范南虹;“贷款时,专利能不能质押?”[N];海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专利联营许可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虎胆;基于专利网络方法的技术竞争对手识别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刘珍兰;公众参与专利评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郁琛;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熠;中国农业公共科研体系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石岩;论专利技术的授权策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高林;专利知识宽度、创新与激励[D];南开大学;2012年

10 韩宇;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专利权出资法律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09年

2 朱琢;专利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徐丹丹;专利文本聚类分析及可视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浦晓斌;专利异构信息资源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满璐;标准组织知识产权政策中的专利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银丹;中小企业专利技术开发策略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7 周涛;基于Web2.0的专利资源协同建设和管理方法与系统[D];浙江大学;2011年

8 罗迎迎;共有专利权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朱家福;我国区域专利产业化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罗爱静;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00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00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