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救助制度与道德入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22:29
本文关键词:危难救助制度与道德入法问题研究
【摘要】:2011年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国内对见危不救的行为是否应予法律惩罚的激烈讨论,道德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触及到法理学上争论已久有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道德的法律强制,即法律禁止人们去做道德所谴责的行为;道德的法律保障,即法律要求人们去做道德所鼓励的行为。本文所关注的也是第二个方面。本文以危难救助问题作为分析中心,切入这一方面,旨在探讨法律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可以的话,应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要求人们去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全文主体内容分为三章,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对国外有关危难救助问题相关制度研究,对其进行制度沿革的历史规律和社会条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总结立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危难救助法律保障发展路径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归纳的框架下分析了典型的代表国家。第二章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当今相关制度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找寻未来制度构建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第三章是对道德的法律保障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试图探索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将道德纳入法律保障领域的可行标准。本文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国内外危难救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寻求对道德进行法律保障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标准,以期对中国以后此领域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道德的法律保障 危难救助 发展路径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05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第一章 外国危难救助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8-20
- 第一节 危难救助制度的早期渊源8-9
- 第二节 外国危难救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路径9-18
- 一、综合性模式:渐进式的发展路径9-13
- 二、综合性模式:跨越式的发展路径13-16
- 三、危难救助制度的非典型形态16-18
- 第三节 比较与启示18-20
- 第二章 中国危难救助制度的演变与当代争议20-31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危难救助制度梳理20-24
- 一、危难救助制度理念及模式20-21
- 二、对见危不救的法律惩罚21
- 三、对见义勇为的法律促进21-24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危难救助制度梳理24-28
- 一、危难救助制度概况24
- 二、见义勇为的地方性保障24-26
- 三、见义勇为的社会团体保障26-27
- 四、简要的评价27-28
- 第三节 关于惩罚见危不救的当代争议28-31
- 一、呼吁惩罚的观点28-29
- 二、反对惩罚的观点29-31
- 第三章 道德入法与危难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31-48
- 第一节 道德入法问题的若干学说31-37
- 一、庞德的道德与法律共治理论31-32
- 二、德富林与哈特有关道德的法律强制的争论32-36
- 三、富勒的法律之道德性理论36-37
- 第二节 道德入法的依据37-42
- 一、道德作为一般法律之立法依据的合理性37-39
- 二、危难救助立法的合理性39-42
- 第三节 道德入法的范围42-46
- 一、从道德类别的角度来看42-44
- 二、从行为类别的角度来看44-45
- 三、从救助主体类别的角度来看45-46
- 第四节 危难救助的适当制度模式46-48
- 结语48-49
- 后记49-50
- 注释50-55
- 参考文献55-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瀚鹏;;道德义务的刑事法律化——关于见危不救罪入刑的讨论[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年06期
2 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本文编号:727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72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