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浅议“六杀”之立法技术及借鉴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29 16:09

  本文关键词:浅议“六杀”之立法技术及借鉴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法系 六杀 构成要件 司法适用 伦理


【摘要】:人类,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极为复杂的集合体,其行为模式确有共性可循,但相比之下,个性因素在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差异则更加值得关注。杀伤人命类的行为历来都被作为严重的犯罪去看待并科以重刑,但行为人在进行此项行为之时的主观心态却千差万别,这便致使了同为杀伤人命类的犯罪行为依其主观心理与客观样态有所区分。笔者从对杀伤人命类犯罪的刑事立法的角度分析划分不同杀人犯罪类型以及科以不同刑罚的科学性与重要性。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中国大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杀伤人命类犯罪的规范依旧延续着前苏联时期的刑事立法模式,对此项严重犯罪的规范技术并不尽如人意。而通观中国固有的中华法系,对此规范却谨慎详备,本文旨从《唐律疏议》“六杀”之起源、延续、发展等视角,阐述其立法技术之精要;从司法适用的层面,剖析其在发挥法律规范对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探求其在现代律法中是否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着重介绍“六杀”规则在中华法系中所占的重要席位,表明历朝统治者对杀伤人命类犯罪的谨慎态度。 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其一,介绍杀人之罪的起源与演化;其二,鉴于学界关于“六杀”与“七杀”之疑虑,经分析、对比,提出笔者个人之见;其三,“六杀”之构成要件及所对应刑罚剖析,详细论述中华法系关于杀伤人命类犯罪的理论,,彰显其价值;其四,将杀伤人命犯罪进行古今对照,包括唐清律例、大陆现行《刑法》以及台湾地区现行的“中华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说明杀人行为应当详细划分并突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司法理念。 结语部分,通过对全文的梳理,总结观点:民族的秉性决定了民族独有的文化。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亦属于文化范畴,故此,律法必须符合本国之国情、伦理等,不可与风土人性相悖,其论理程度亦应符合国人之认知水平,偏高则有超越法律“可预测性”之特点,甚至孳生被“反噬”之虞。
【关键词】:中华法系 六杀 构成要件 司法适用 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9;D92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引言6-7
  • 一、 杀人之罪的起源与演化7-10
  • (一) 杀人罪之起源7-8
  • (二) 杀人罪之演化8
  • (三) “六杀”罪名的定型与继承8-10
  • 二、 “六杀”与“七杀”之疑虑10-12
  • (一) 关于劫财杀人10
  • (二) 关于胁迫害命10-12
  • 三、 “六杀”构成要件及司法适用之剖析12-24
  • (一) 谋杀12-14
  • 1、 罪过形式12
  • 2、 谋杀罪的形态分类12-13
  • 3、 谋杀罪的司法适用13-14
  • (二) 故杀14-16
  • 1、 罪过形式14-15
  • 2、 故杀人罪的司法适用15-16
  • (三) 误杀16-18
  • 1、 罪过形式16-17
  • 2、 误杀人罪的司法适用17-18
  • (四) 斗杀18-20
  • 1、 罪过形式18
  • 2、 斗杀人罪的司法适用18-20
  • (五) 过失杀20-21
  • 1、 罪过形式20
  • 2、 过失杀人罪的司法适用20-21
  • (六) 戏杀21-24
  • 1、 罪过形式21-22
  • 2、 戏杀人罪的司法适用22-24
  • 四、 杀伤人命犯罪的古今对照24-28
  • (一) 大陆现行刑法对杀人罪的立法规范24-25
  • 1、 按绝对法定刑处理的24
  • 2、 比照(或转化)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的24-25
  • (二) 台湾“刑法”对杀人罪的立法规范25
  • (三) 唐律、中国大陆现行刑法、台湾刑法中杀人罪名对照25-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0
  • 后记3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宋元公案小说与宋元法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2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万志鹏;;没收财产刑废止论——从历史考察到现实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房列曙;;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绩法规若干史实的考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张翅;;从《不用刑审判书》看古代司法中的术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曹小云;;东晋汉译佛经词汇与语文词典的编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严奴国;刘恒;陈长均;;关于调整检察院组织法结构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4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屈振辉;;论以低碳为导向的我国农业立法[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邵磊;;《瘗鹤铭》的时代与书人考证[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张革文;;董必武守法思想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10 崔敏;;少杀慎刑与构建和谐社会——从董老“多杀人后果并不好”的论断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勋;南京国民政府监狱行刑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蒋琳;董康与清末监狱改良[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畅;论高层建筑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D];湘潭大学;2010年

6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康小蕊;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赵文斌;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942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942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