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10-18 08:11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诉调对接 预立案调解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纠纷面前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法院在堆积如山的案件中不堪重负。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我国“诉调对接”机制,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本文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理论基础,参考国外成熟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结合我国“诉调对接”的立法和司法现状,总结当前“·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提出自己对完善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首先,本文对“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基础,即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展开论述,确定了“诉调对接”的内涵,然后阐述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内容,总结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研究现状,包括国外的和国内两个部分。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现实考察,主要考察了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并对江苏省、北京市西城区法院以及保险行业的“诉调对接”实践展开实证分析,旨在寻找“诉调对接”机制的成功雏形并挖掘当前立法的不足和司法的困境。然后介绍了国外“诉调对接”机制的成功模式并对照我国司法实践进行评析,以期能有所借鉴,主要包括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德国的调解制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诉调对接”机制。其次,本文总结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诉调对接”实践中存在弱化公民诉权的现象;二是存在调解实践的盲目扩张,强制调解现象颇为普遍;三是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正当性值得反思。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法治化进程呈现阶段性特征,民众的法律意识的欠缺和相应配套程序的缺失注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就影响了我国“诉调对接”机制作用的发挥;二是纠纷化解对权力的依赖;三是诉调衔接制度缺失、程序不完善。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诉调对接”机制提出三点建议。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的初衷是为了更有效的化解当事人的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不受侵犯应是“诉调对接”机制建设过程的首先需要强调的,这就需要牢固树立自愿性原则和私权自治原则。构建法院预立案调解制度则是推动“诉调对接”机制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程序准备。第一步需要在从立法上肯定对接机制的正当性,第二步则是确定预立案调解工作模式和流程,第三步完善预立案调解制度的配套措施。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衔接起来,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是决定“诉调对接”机制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最后提出完善诉调衔接制度的建议,主要是构建以司法为保障的“诉调对接”机制,并对司法保障的内容和如何在诉调衔接实践中提供司法保障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诉调对接 预立案调解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7
  • 引言17-22
  • 第一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基础22-29
  • 第一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内涵22-25
  • 一、“诉调对接”机制内涵的争议22-23
  • 二、“诉调对接”机制的概念评价及界定23-25
  • 第二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基础25-29
  •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25-27
  • 二、权利救济理论27-28
  • 三、法律与社会控制理论28-29
  • 第二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现实考察29-45
  • 第一节 “诉调对接”机制的立法现状及评析29-33
  • 一、“诉调对接”机制的立法进程30-32
  • (一) “诉调对接”机制萌芽阶段30
  • (二) “诉调对接”机制进入司法解释阶段30-31
  • (三) “诉调对接”机制进入法律阶段31-32
  • 二、“诉调对接”机制立法存在的问题32-33
  • 第二节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司法实践及评析33-36
  • 一、江苏省大调解背景下的“诉调对接”机制实践及评析33-34
  • 二、北京市西城区法院“诉调对接”机制实践及评析34-36
  • 第三节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36-45
  • 一、“诉调对接”机制运行过程中侵犯公民诉权36-37
  • 二、社会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认识有待提高37-39
  • (一) 社会对“诉调对接”机制缺乏理性认识37-39
  • (二) 社会纠纷化解对行政权力的过分依赖39
  • 三、“诉调对接”机制的程序对接不完善39-42
  • (一) 程序对接的适用范围不明确40
  • (二) 程序对接的形式不统一40
  • (三) 程序对接的内容不一致40-41
  • (四) 程序对接中缺乏对调解启动时间和使用审级的限制41-42
  • 四、“诉调对接”机制的效力对接机制不完善42-45
  • (一) 效力对接机制的正当性存疑42-44
  • (二) 效力对接机制的管辖规定不完善44-45
  • 第三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比较研究及借鉴45-51
  • 第一节 日本民事调停制度概述46-47
  • 一、日本民事调停制度简介46
  • 二、日本民事调停制度特点46-47
  • 第二节 程序对接的比较研究及借鉴47-49
  • 一、专门立法肯定程序对接的正当性47-48
  • 二、程序的严谨性与灵活性为程序对接提供了可能性48-49
  • 第三节 效力对接的比较研究及借鉴49-51
  • 一、日本民事调停制度中效力对接的内容49-50
  • 二、日本民事调停制度效力对接的比较研究及借鉴50-51
  • 第四章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51-62
  • 第一节 提高“诉调对接”机制立法规范性51
  • 第二节 完善公民诉权保障机制51-52
  • 一、坚持自愿性原则51-52
  • 二、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中的诉权保障52
  • 第三节 提高社会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认识52-54
  • 一、扩大“诉调对接”机制的影响53
  • 二、明确“诉调对接”机制的角色定位53-54
  • 第四节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机制54-62
  • 一、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程序对接机制54-58
  • (一) 立法上肯定预立案调解制度的正当性54-55
  • (二) 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程序对接的工作模式和流程55-58
  • 二、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效力对接程序58-62
  • (一) 肯定效力对接程序的正当性58-59
  • (二) 完善效力对接程序的管辖制度59
  • (三) 完善效力对接程序中的司法保障制度59-62
  • 第五章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亚新;;诉调对接和对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J];法律适用;2010年06期

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谭玲;;关于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矛盾处理衔接机制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青;[N];上海法治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赵广道;[N];中国保险报;2015年

3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院 陶南颖;[N];人民法院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旭;民事诉讼与仲裁的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3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053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