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研究
【摘要】:法律职业互动,是指法律职业之间的交流、流动与合作,其在世界各国可以分为整体互动、分业封闭、部分互动三种类型。我国法律职业要实现良性互动,应当构建"以彼此尊重、事业支持、互相监督为基础,以职业流动、人员互聘为核心,以一体培训、业务交流、合作研究、信息共享为保障"的制度框架,并采取提高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制定共同的法律职业伦理、提高法官检察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等配套措施。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海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研究——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师为样本”(项目编号:10BFX021) “2011”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分类号】:D926
【正文快照】: 一、法律职业互动的概念与类型(一)法律职业互动的概念界定“法律职业互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也是至今尚无确定含义的一个新概念。经网上搜索,仅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发表的“法律职业互动:现状、困境与出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为样本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宪丹,刘亚;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上)[J];中国律师;2000年12期
2 林群;;从法律职业的形成谈公证人职业及中国公证人职业化制度的建立[J];中国公证;2002年06期
3 杨海坤,黄竹胜;法律职业的反思与重建[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房文翠;法律职业技能及培养途径[J];现代法学;2003年01期
5 王淑荣,黄文艺;论法律职业家素养[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6 余俊;论法律职业交换制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7 黄文艺,卢学英;法律职业的特征解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8 贺卫方;魏甫华;;改造权力——法律职业阶层在中国的兴起[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3年00期
9 陈波;西方法律职业的历史变迁——从国家与社会分离的视角分析[J];人文杂志;2004年03期
10 王星星;法律职业的社会性分析——兼论我国法律职业现状[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超;;英国中世纪法律职业阶层的起源——兼及其对法治文明传承的作用[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2 于霄;;权力中的律师——20世纪40~60年代美德两国律师比较为视角[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理论室主任);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记者 郭文渊;加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N];湄洲日报;2009年
3 北京青年评论家 陈杰人;让誓词成为法律职业人的粘合剂[N];南方日报;2012年
4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 丁启明;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特性[N];光明日报;2012年
5 韩国首席大法官 梁承泰 翻译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杨奕;让法院走进民众心中[N];人民法院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周斌;64万人过考试超半数从事法律职业[N];法制日报;2014年
7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刘坤轮;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王利明;法律职业专业化与司法改革[N];广西政法报;2002年
9 张墨林;全国政协就法律职业队伍建设来丹调研[N];丹东日报;2008年
10 ;以法律职业的共同精神维护司法公正[N];法制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晓盛;法律职业群体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2 欧阳际平;我国法律职业阶层之现状评析[D];湘潭大学;2008年
3 王妍;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关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云箭;职业律师对司法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静敏;论我国企业法律职业制度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洋;我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冲突及协调[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7 周超;论我国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D];广东商学院;2010年
8 李貌;“法律职业主义”何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赵德兰;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文俊;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68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16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