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解决机制的失落与重建——从舅权在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所起作用中引发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纠纷解决机制的失落与重建——从舅权在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所起作用中引发的思考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传统社会到准军事化社会再到改革开放至今,原先完整、自洽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渐呈现失落的态势,司法作为纠纷解决的途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舅权的变迁也正体现了纠纷解决机制的这种变迁历程。但在现代社会实际纠纷的解决中,司法纠纷解决机制效果并不好,而且对于纠纷双方的关系是撕裂性的,甚至间接使得纠纷演变成悲剧。因此,基于现实经验生活中被人称为"老娘舅"的人民调解员以及"现代乡绅"所给予的启示,我们呼唤一种立足于传统、自下而上的以法治为主,以社会化、专业化为辅的新型纠纷解决机制来解决基层纠纷。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分类号】:C912.4;D926.2
【正文快照】: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会面对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秩序与发展。自清末到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变革和转型与中国的发展相生相伴,每次的社会转型都带给中国社会深刻的变化。面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崩溃、国家民族的苦难彷徨,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构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建业,沈超;诉讼程序定纷止争功能的历史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王海琴;谭欣;马建威;李貌;童俊;于嘉川;代万旭;;找寻法律本身——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医疗纠纷案件调查报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超;;刑事上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以三审终审制为背景[J];政治与法律;2008年02期
4 王文军;黄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对刑事附带民事程序的实证调查[J];法学;2008年03期
5 胡炀威;;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合意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6 孙日华;;基层纠纷解决中的司法知识划分与补给[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任立靖;;略论农村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8 谭世贵;;中国司法制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王晓莉;冯露;;农村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以村干部调解纠纷为视角[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09期
10 武聪;张克倩;;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3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4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卜贵荣;;仲裁在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晓玲;凌建;;透视“连环行政诉讼”的背后——以拆迁纠纷为样本的实证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3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4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记者 郑赫南;仲裁应为纠纷解决必经程序[N];检察日报;2009年
8 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顾风章;县司法局排疑解难促发展[N];周口日报;2009年
9 赵正辉邋王露钰;无锡锡山三项机制加强立案调解[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最高人民法院 罗东川;案多人少的“瓶颈”能否打破[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凯;社会转型期的纠纷解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婷婷;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人民调解—功能与再定位[D];南开大学;2013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轲亮;早期中立评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卢荣荣;法院的多重面孔:中国法院功能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8 常亮;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唐俊;调解制度构建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3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臻臻;论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D];厦门大学;2007年
8 潘乾;论行政调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开存;论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协调[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魏仲杰;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9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32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