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利益衡量方法在我国刑事裁判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8-03-23 06:10

  本文选题:疑难案件 切入点:利益衡量 出处:《法学评论》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益衡量是指在刑事裁判中运用法律时需考虑的各种利益发生冲突,由法官对冲突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权衡与取舍活动,是法官解决疑难案件、实现实质正义的重要思维方法。由于社会变迁、利益的多元化、法规的冲突和滞后等因素,使法律形式主义的弊端日益凸显。为了达到判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有必要运用利益衡量方法选择合适的刑法规范,作出妥当的判决。利益衡量方法在刑法领域主要运用于某案件面临两个以上可能选择的法律规范的情况以及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者社会效果不佳的结果。利益衡量应坚持节制适用原则,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统一的原则,以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原则。由于利益衡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限制刑事裁判的恣意,应当将其限定在刑法的框架内。
[Abstract]:Interest measurement refers to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in the criminal adjudication. The judge carries on certain weighing and disregarding activities to the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is the judge to solve the difficult cases. The important thinking method of realizing substantive justice. Due to th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hange,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ests, conflict and lag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malpractice of legal formal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legal effect and social effect of judgmen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thod of interest measurement to choose appropriate criminal law norms, Making appropriate judgments.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interests in criminal law is mainly used in situations where a case is faced with two or more legal norms that may be chosen, and although there are clear legal provisions, However, there will be a result of legal irrationality or poor social effect. The principle of abstinence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formal justice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ests. Due to the subjectivity of interest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limit the arbitrariness of criminal adjudication, it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framework of criminal law.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分类号】:D926.2;D92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群;;司法中的价值衡量[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2 张利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3 彭文华;;刑法规范:模糊与明确之间的抉择[J];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4 钭晓东;;论环境法的利益调整功能[J];法学评论;2009年06期

5 伊媛媛;;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利益平衡分析[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6 任彦君;;刑事疑难案件中结果导向思维的运用[J];法学评论;2012年02期

7 王书成;;论比例原则中的利益衡量[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余净植;;“利益衡量”理论发展源流及其对中国法律适用的启示[J];河北法学;2011年06期

9 王婷;;论司法中的利益衡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蔡军;;刑法解释的价值基准及其形成路径分析——基于公众参与理念下公众认同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利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金虎;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青;翁焱;;论法律漏洞及其补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杨铁军;;法律带来的是什么?——评《无需法律的秩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营营;;缘何为他人行为买单——第三人侵权学校补充责任的法经济学解读[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7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竺效;;生态损害事实及其可填补之类型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泳;;公私法冲突的司法选择——论行政合同诉讼中混合性司法规则之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文杰;行政许可设定的正当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建军;;坚硬的理论,弹性的规则——罪刑法定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陈金钊;;反对解释的场景及主体[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3 傅广宇;;利益法学[J];比较法研究;2006年06期

4 竹怀军;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5 劳东燕;;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J];比较法研究;2009年01期

6 郑奇;;汉德公式关于法律经济问题探析[J];边缘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7 陈金钊;;逻辑固法:对法律逻辑作用的感悟[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8 金长义;;在合法权益之外[J];研究生法学;2006年03期

9 叶玉;民事归责的经济分析──论“最便宜避免方”规则[J];当代法学;2002年04期

10 沈仲衡;西方法哲学利益观述评——兼论利益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J];当代法学;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安;刑事裁判思维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利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安源;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2 李东君;民法解释学上的利益衡量论[D];郑州大学;2005年

3 王慧;利益冲突的法律考量[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陈海滨;论利益衡量理论在我国民事审判中的运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孙良;立法与利益衡量[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6 房广亮;利益衡量方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杨涛;法律方法中的利益衡量[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科;;刑事疑难案件及其处理原则[J];法学杂志;1993年05期

2 李加玺;试论疑难案件判决的合法性基础——基于两起婚内强奸案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解春;;刑法分则中法律拟制存在依据思辨[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4 秦珍珍;;刑法视野中的法律拟制质疑[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5 黄幸;;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职务犯罪中的“自首”问题[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4期

6 边学文;;论自首制度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J];法学杂志;2010年11期

7 王瑞君;;法律论证视角下的刑事司法正义[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8 詹红星;;社会危害性理论功能论[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9 刘宗梅;;刑事疑难案件的认定与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艳红;;包容性刑事法治国之构建与提倡——刑事法治国基本模式之冲突与出路[J];现代法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Ⅰ)——面对许霆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克杰;“嫖娼被抓通知家属”到底该如何通知[N];检察日报;2006年

2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 刘鹏邋陈轶;向非监禁刑迈进[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河南省陕县人民法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张东超邋王庆刚;“继任犯”的理论与实践[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蒋安杰;赦免制度 适时而行[N];法制日报;2009年

5 王明远;忍受限度论在日本环境案件中的运用[N];中国环境报;2000年

6 最高人民法院 牛克乾;国有医院医生“开单提成”行为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最高人民法院 法学博士 刘为波;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蕴涵[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陈爱和 万阕歌;处罚劝酒人[N];检察日报;2009年

9 华侨大学法学院讲师 吴情树;司法解释过度化的隐忧[N];南方周末;2010年

10 武汉市人民检察院 刘晓山;渎职犯罪主体:看职责不看身份[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吉昌;军队疑难案件侦查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孙时颖;量刑反制定罪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宋献晖;论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诺[D];山东大学;2007年

4 胡永安;“形式司法”抑或“群众审判”:刑法“二重性”解读[D];山东大学;2013年

5 李晓红;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法官解释[D];山东大学;2007年

6 徐小媛;少年刑法视野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林海;现代赦免制度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刘静;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出罪功能[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薛永前;自首的博弈分析[D];北京大学;2008年

10 庞宇;合同诈骗罪的对象新探[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2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652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