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能动论:历史考察与现实评价
本文选题:司法能动主义 切入点:司法能动论 出处:《法学杂志》2013年08期
【摘要】:"司法能动主义"是舶来品,而"司法能动论"则是司法能动主义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尽管后者被赋予了不少"新意"和"引申义",但客观地说,这也是文化接受与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法文化的深层渊源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奉行"司法克制"的传统,从而大大抑制了"司法能动"的空间,但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与成文法废、改、立的滞后性这一矛盾又会呼唤"司法能动"的出场,以弥补法律的缺陷,达到实质正义的目标。这就为司法能动在大陆法系国家司法实践中的存在提供了一席之地。司法能动是司法克制前提下的能动,不是盲动妄动;司法克制又包容了司法能动的合理空间,不是对法律条文的僵化固守。两者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正义的实现、人权的彰显。
[Abstract]:"Judicial activism" is an import, while "judicial activism" is the product of judicial activism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latter has been endowed with many "new ideas" and "cited meanings", it is said objectively. This is also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From the deep source of legal culture,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country, and the judge pursues the tradition of "judicial restraint". Thus, the space of "judicial initiative" was greatly restrained, 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al life and the abolition of statutory law, the lag of reform and establishment, would call for the appearance of "judicial initiative"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la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bstantive justice. This provides a place for the existence of judicial initiativ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countries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Judicial initiative is the initiative under the premise of judicial restraint, not blind action; Judicial restraint also contains the reasonable space of judicial action, not the rigid adherence to the legal provisions. The two pursue the same goal, that is, the realization of justic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human rights.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建军;;“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刘政;;浅议能动司法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杂志;2012年02期
3 魏胜强;;法官能动与法院克制——关于我国审判管理体制的思考[J];法学;2010年01期
4 李桂林;;司法能动主义及其实行条件——基于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市一中院 凌捷;[N];法制日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顾元;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何军兵;胡宇峰;黄娅琴;;能动司法在农村司法困境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5 程宗璋;当代东方人“厌诉”质疑[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6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7 李方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国骞,林进文;唤起法律文化历史的记忆——从法律文化角度解读《唐律疏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孙文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三十年发展的省思[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10 史广全;于逸生;;对传统无讼立法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焦艳鹏;戚道孟;;论核心生态法益及其刑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5 孟春阳;;环境法庭的正当性分析——以能动司法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6 吴良志;;另一种轨迹:解构民事诉讼中的“隐规则”[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董颖;;董必武守法思想及其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10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t,
本文编号:1653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65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