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基本矛盾及其应对
本文选题:检察制度 + 检察官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检察官履行客观义务,存在内在矛盾和外部冲突。包括检察官作为控方当事人的角色与其作为司法官员的客观公正和中立性的矛盾,以及强化检察官客观义务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即由认可检察官优越地位,到强化职权主义的刑事诉讼构造,可能妨碍诉讼结构的平衡。解决以上矛盾在理论与实务上有不同路径选择。过高估计检察官承担客观义务的能力以及客观义务论的价值不符合刑事诉讼现实,同时应警惕客观义务论所跟进的制度安排,防止其破坏刑事诉讼的合理构造。但客观义务论仍是抑制"必要之恶"的有用设置,关键应当防止客观义务空洞化,因此应在客观义务本身的制度安排以及外部制度设置上作双向努力。
[Abstract]:Public prosecutors fulfill objective obligations, there ar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external conflicts. Inclu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secutor's role as a party to the prosecution and his objectivity, impartiality and neutrality as a judicial official, as well as the related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obj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prosecutor, that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uperior position of the prosecutor. To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tructure, may hinder the balance of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estimat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procurators to undertake objective obligations and the value of objective obligation theory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riminal procedur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e alert to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llowed by objective obligation theory and prevent them from undermining the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But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obligation is still a useful setting to restrain "necessary evil". The key is to prevent the void of objective obligation, so we should make a two-way effort o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objective obligation itself and on the setting of external system.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重点项目资助
【分类号】:D9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二[J];人民检察;2004年11期
2 郭松;;检察官客观义务:制度本源与实践限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3期
3 陈敏;;程序模式的实验效应分析[J];中外法学;1992年03期
4 杰奎琳·霍奇森;朱奎彬;廖耘平;;警察、检察官与预审法官:法国司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李勇;;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争论[J];北方法学;2008年04期
3 谢小剑;;提起公诉证据标准之内在机理[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4 刘昂;;试论被追诉人获得权利告知的权利——从遏制刑讯逼供的角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杨开湘;万紫;;论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名誉权保护[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6 马军伟;;大陆法系庭前审查机制的比较考察[J];研究生法学;2009年05期
7 翟中东;关于将人格导入定罪活动的研究[J];当代法学;2004年05期
8 马明亮;;“犯罪治理”作为刑事诉讼目的的若干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魏虹;;赋权与规制:我国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之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吴笛,唐丽媛;对移植辩诉交易制度的理性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顾永忠;;从审判中的辩护走向侦查中的辩护——律师在侦查中的诉讼地位和作用考察分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2 陈盎然;李琛;;并不仅仅是“接力赛”——刑事法官阅卷行为的观察、反思与展望[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李艳华;;公正与效率:20世纪西方司法变革的艰难主题——以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为考察例证的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4 程维;;“米兰达警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韩成军;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7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张述元;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魏彦煜;论刑事诉讼程序分流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3 贺恒;刑事诉讼告知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林国帅;论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的构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徐萍;人身危险性在定罪中的作用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连志;辩诉交易制度国际比价及借鉴[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肖云峰;辩诉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立召;检察官客观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严新爱;公诉撤回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钟琳;关于我国刑法中亲告罪范围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左卫民;周洪波;;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2 周洪波;;客观证明与情理推断——诉讼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明方法比较[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3 孙谦;维护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是检察官的基本追求——《检察官论》评介(一)[J];人民检察;2004年02期
4 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赴欧洲考察报告之二[J];人民检察;2004年11期
5 陈永生;;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J];政法论坛;2007年01期
6 郭晶;;论检察官基本立场之确立[J];政治与法律;2006年05期
7 程雷;;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比较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升,胡容;检察官法:建立适应职业特点的检察官管理制度——访检察官法起草参与人、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王伦轩[J];人民检察;2005年16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J];陕西政报;1995年09期
3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修改法官法的决定(草案)和修改检察官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书面报告——2001年6月30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年05期
4 乔晓阳;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01年6月26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年05期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J];四川政报;2001年28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J];吉林政报;2001年16期
7 杨新京;青海检察干警学历结构与《检察官法》的距离[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肖玮;;检察官法:见证检察官履职、管理的法制化轨迹[J];中国人大;2006年19期
9 李娜;;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之展开与借鉴——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智辉[J];人民检察;2010年15期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J];安徽政报;200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欣;;论检察官等级管理制度及其科学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劳伟刚;;检察官考评机制研究[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何继辉;;检察官职业教育在检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庆华;翁奎;;从检察官职业素质养成视角谈内部管理机制构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杨会新;;检察官分类培训的几个问题[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泽明;陈晓东;;检察官遴选制度探微[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祖祥;何道勇;;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及其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万毅;师清正;;检察官绩效考核制度实证研究——以S市检察机关为样本的分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冯仁强;;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目标探索[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日丹;那一刻:九点零八分[N];检察日报;2009年
2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肖 扬;在纪念法官法、检察官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记者 季耀昆;市人大常委会检查法官法、检察官法实施情况[N];济南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晋晋 通讯员 胜利 文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N];郑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光明;风光与风险共伴 检察官职业的真实写照[N];法制日报;2006年
6 程世国 杨冰哲;大力强化检察官专业化建设[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7 ;尽快制定法官法和检察官法配套办法[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记者 廉洁;市人大对我市两级检察机关实施《检察官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N];赤峰日报;2007年
9 陈丽平;宗庆后代表 抓紧制定法官法和检察官法配套办法[N];法制日报;2007年
10 天津市检察院 马楠;如何完善检察官招录考试制度[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雄;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虞浔;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4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孙琴;论刑事立案监督[D];吉林大学;2013年
7 蒋丽萍;中国检察权的宪法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卓黎黎;中国检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仉巍;我国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宾;中国检察官助理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董志勇;检察官绩效考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廖克强;检察官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欣;G省初任检察官遴选方案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田俊勇;基层检察官胜任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华良;检察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江涌;职务犯罪侦查检察官职业素质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几哈;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邢晓芸;检察官的客观义务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邓言辉;论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79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