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乡土纠纷的变迁
本文选题: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 + 乡土纠纷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2年12期
【摘要】:转型期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呈现为机制观念的转变、人际交往的疏离、权力关系的演变与独立个体的崛起。城乡的巨大流动使得独立的个体在纠纷处理上具有足够的自由与话语权,不再受制于乡土秩序的约束。乡村纠纷因流动而出现了解决上的"无主地带",进而刺激了乡村"混混"的"暴力救济"与纠纷解决上的"丛林法则"。乡村基层组织"悬浮"于乡土之上,不再具有支配乡村个体的机制与力量。"调解"失去了其固着的乡村组织结构与秩序保障,随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力,原有的"实质性调解"被弱化成了"表象性调解"。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Chinese countryside is undergoing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echanism, the alien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evolution of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The hug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kes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have sufficient freedom and right of speech in dispute handling, and are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constraints of local order. As a result of the flow of rural disputes, there appears the "no main zone", which stimulates the "violent relief" and the "jungle law" of rural "mixed students".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uspended" above the countryside, no longer have the mechanism and power to dominate the rural individual. " Mediation "lost its fixed rur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rder, and also lost its due effect, the original" substantive mediation "has been weakened into" representational mediation ".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转型乡村的纠纷解决”(12JHQ016)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栗峥;;乡土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与正义表达[J];中外法学;2011年02期
2 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小锋;;人口流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汪永涛;;反抗与解脱——赣鄂两地农民自杀比较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J];理论界;2011年10期
4 王亚萍;毕兰凤;;妇女家庭角色认知与人口外出流动的相关性分析——以安徽省肥东县王村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郭星华;汪永涛;;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6 张攀春;;现代农业的主导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5期
7 刘锐;;由“闪婚”看父权的延续——基于赣西北S村的实地调研[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饶旭鹏;;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历程——从“乡土社会”到“新乡土社会”[J];开发研究;2012年05期
9 贺程;;文化混杂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与政治再现[J];前沿;2012年11期
10 罗小锋;;父权的延续——基于对农民工家庭的质性研究[J];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振磊;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芳;失地对农民家庭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2 韩雪;制度创新理念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3 倪浩芳;非农化背景下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伟;永远的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周如洲;论农民阶层在法治建设中的困境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6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J];调研世界;2007年04期
2 尤陈俊;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的解读[J];法学;2002年05期
3 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4 金一虹;;离散中的弥合——农村流动家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张俊良;张清郎;;非农职业阶段的农民工流动特征分析[J];中国劳动;2009年09期
6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7 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2007年02期
8 吴惠芳;饶静;;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9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年03期
10 刁统菊;;亲属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径——姻亲关系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亮;司振魁;;浅议法律谈判的纠纷解决[J];商品与质量;2011年S2期
2 葛琳;;刑事和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左红霞;;浅析我国司法ADR的构建[J];学理论;2011年17期
4 赵旭东;;论纠纷的构成机理及其主要特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武聪;张克倩;;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沈恒斌;吴少鹰;;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思路[J];法治论坛;2007年01期
7 李家军;;司法的效率之维[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8 仇兴华;;浅议律师参与ADR[J];大众商务;2009年14期
9 刘艳群;翁洁;;试论人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与法律基础——兼析构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可行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卫平;;回归“马锡五”的思考[J];现代法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2 李桂荣;周芳红;;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青海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4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欧阳令全;;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制度架构[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司法在农村社会中的运作进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讲人 范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专家共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4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卫建萍 本报通讯员 王治国;调解的是纠纷 倡导的是和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记者 郑赫南;仲裁应为纠纷解决必经程序[N];检察日报;2009年
8 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顾风章;县司法局排疑解难促发展[N];周口日报;2009年
9 赵正辉邋王露钰;无锡锡山三项机制加强立案调解[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最高人民法院 罗东川;案多人少的“瓶颈”能否打破[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建;论仲裁员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秦宗文;自由心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玉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王欢;行政解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3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4 高亢;对多数人造成的侵权事件的多元化解决方式探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唐峰;纠纷的自治解决[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彩君;论ADR在我国的完善[D];山西大学;2006年
7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8 吴登华;司法ADR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黎,
本文编号:2001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0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