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历史解释与思考
本文选题:检察机关 + 检察权 ; 参考:《东岳论丛》2013年10期
【摘要】:关于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而行使"检察权"之宪法定位,需回到新中国宪法关于设置检察机关的原初意图与历史传统之中探究其发生之端绪,方可对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之宪法规范作出妥当的历史解释,以此应对检察院性质与权能之争而面临的理论与现实的挑战。从我国制宪历史事实考察,所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新中国宪法界定检察机关为法律监督机关之历史必然性,并形成了新中国宪法将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历史传统。而由此而成的宪法文本关于"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规定,是对我国宪法监督体系之法律监督的专门授权规定,具有国家性、规范性、程序性与强制性,其侦查权与公诉权,其本质皆为法律监督权行使之方式。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constitu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procuratorate's exercis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as a "legal supervisory organ",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setting up procuratorial organ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New China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e procuratorial organs. It is possible to make a proper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norms of procuratorate's exercise of "procuratorial power" as a "legal supervisory organ", so as to mee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curatorate in the dispute over its nature and competence. A basic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constitution-making in China i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defining procuratorial organs as legal supervisory organ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New China, and forming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that procuratorates are regarded as legal supervisory organ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New China.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text on "the procuratorate is the legal supervisory organ of the state" are the special authorization provisions for the legal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y are of a state, normative, procedural and mandatory nature. The essence of investigation power and public prosecution power is the way of exercising legal supervision power.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
【基金】:山东省人民检察院2013年理论研究课题《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D2013B13)中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年02期
2 石少侠,郭立新;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与中国检察制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6期
3 韩大元,刘松山;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昭乐;;检察权性质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张波;;新中国的加重和从重处罚制度的考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王文华,张平;关于检察权性质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张丽琴;;村委会及集体经济组织关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田东奎;论彭真的执法思想[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李成福;;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王亚春;彭真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贡献[J];北京党史;2002年03期
9 郎冠英;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同志百年诞辰[J];北京党史;2002年04期
10 马聃;;从政治绩效看村民自治的“软件”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张河洁;刘国媛;;我国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机制现状及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金波;;论“谁来监督检察院”——一个概念不明晰的命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石少侠;;检察理论研究应当正确认识五个关系[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万毅;;检察官角色与检察权配置[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温军;;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造与合理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新华;;《论十大关系》的文本解读及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贵华;;社区建设与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航;沈竹莺;;专家陪审的制度效用和正当性分析——以金融审判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坤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马爱杰;现当代我国民族乡村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滔;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剑;检察机关自侦权监督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玉春;制度变迁视阈下的青年政治参与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e,
本文编号:2040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4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