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推广社会调查报告的障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06-21 10:20

  本文选题:少年司法 + 社会调查报告 ; 参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2期


【摘要】:社会调查报告是少年司法的创新,但在普通司法改革中却一直难以推广。成年人司法在背景上不同于少年司法,即没有普遍的有罪答辩形成的独立量刑程序和基于被告人未成年人身份彰显的轻缓量刑偏好。调查报告的实践表明,报告制作主体不明确、不统一,各种制度设计也都存在不足之处;报告内容缺乏灵活性且对恶意报告的监督不完备;缺乏说理和论证的报告结论无法取信于法官;报告作用是否只限于量刑问题也有意见分歧。为了在普通刑事司法改革中引入调查报告,其正当性根据应是其促使量刑信息充分、量刑结果科学、刑罚执行合理和法官裁量控制的功能,而且应当明确以辩护为核心的报告宗旨,完善报告的具体制作并且建构独立的量刑程序。
[Abstract]:Social investigation report is the innovation of juvenile justic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popularize in ordinary judicial reform. Adult justice is different from juvenile justice in background, that is,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sentencing procedure formed by universal guilty pleading and mild sentencing preference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accused minor. The practice of investigation report shows that the main body of report making is not clear and uniform, and all kinds of system design are also deficient, the content of report is not flexible and the supervision of malicious report is not complet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port without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 cannot be trusted by the judge; whether the role of the report is limited to the issue of sentencing is also divided.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into the ordinary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its legitimate basis should be its function of promoting sufficient sentencing information, scientific sentencing results, reasonable penalty execution and judge discretion control. Moreover,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purpose of reporting with defense as the core, perfect the concrete production of the report and construct independent sentencing procedur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0年05期

2 左卫民;;中国简易刑事程序改革的初步考察与反思——以S省S县法院为主要样板[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娇艳;谢红丹;;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试论裁判文书与司法公信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建军,王颖;裁判文书的法律价值与改革[J];法律适用;2002年09期

3 汪祖兴;赵信会;;论人民陪审制改革的模式选择——谈“混合制”陪审模式的建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肖建华;论法官心证的客观化[J];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苏力;判决书的背后[J];法学研究;2001年03期

6 贺小荣;王松;;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若干问题探析[J];人民司法;2005年12期

7 刘星;司法中的法律论证资源辨析:在“充分”上追问——基于一份终审裁定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1期

8 赵信会;;论“混合制”陪审模式的建立[J];政法论丛;2005年06期

9 陆舫;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再审诉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段文波;要件事实的基础[D];重庆大学;2007年

3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的一个侧面:部院之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王戬;规范与当为:宪法与刑事诉讼的良性互动[D];四川大学;2003年

6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张慧平;宪法原则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魏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的利益平衡[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张强;法治视野下的警察权[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飞雁;论刑事审判公开[D];湘潭大学;2003年

2 韩国学;裁判文书改革刍议[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淇;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及其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谭艳;论司法判决书中的(非)礼貌现象及其客观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徐逢凤;我国民事推定制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张金明;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席铁斌;裁判文书及其说理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海涛;论我国民事裁判文书中的说理[D];安徽大学;2006年

9 夏万奋;民事诉讼费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邦舜;判决理由的功能及其完善途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军,王颖;裁判文书的法律价值与改革[J];法律适用;2002年09期

2 杨志斌;;英美量刑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量刑制度的完善[J];法律适用;2006年11期

3 徐美君;;重罪简易程序研究——以《若干意见(试行)》为考察对象[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4 万毅;;量刑正义的程序之维[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贺红强;陈小嫦;;量刑与定罪程序的分离和独立[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张建伟;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7 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8 蔡杰;程捷;;封闭与开放:裁判文书论理风格之类型化检讨[J];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9 余剑,余缨;我国刑事诉讼繁简分流程序探索[J];法治论丛;2003年03期

10 马明亮;辩诉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契约为分析框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萍;;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对话会——从“一纸协议”到恢复、治疗、协商并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周羚敏;;未成年司法律师制度的几个突破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3 卢劲杉;;上海检察:25年少年维权路[J];检察风云;2011年11期

4 曲f霞;袁江华;;美国未成年人民事司法之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5 张鸿巍;;未成年人刑事处罚分流制度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6 林守霖;;福建省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适用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11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立新;龚瑞;;理念、制度——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少年司法之走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孙宏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朱兴祥;张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面对“同龄不同罚”的尴尬[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4 彭俊;;青少年犯罪治理与恢复性司法[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浦泽幸;;上海市律师协会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展的总结报告[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章颖芳;王磊;;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虞浔;;现代化视野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变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瑞华 山东高院刑一庭副庭长 谢萍;少年司法改革的山东经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邝文 牟绿叶;少年司法:“成长中的困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朱磊;帮失足孩子找回归路需立法支持[N];法制日报;2011年

4 游冰峰;中澳合作在苏州研讨少年司法[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郑春笋;少年司法改革呼之欲出[N];德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倪爱静;少年司法:既要治病,更要救人[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赵晓星 见习记者 张伯晋 通讯员 王锐;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服务中心成立[N];检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继钊;少年司法从“罚”到“教”的悄然转身[N];太原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朱磊 本报通讯员 黄海悠;少年司法机构期待专门化[N];法制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郑健;我市成立全省首个少年司法学研究中心[N];潮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唐大宇;刑事司法多元发展的示范与契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蔡景诗;少年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马晓煜;少年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之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艳行;恢复性少年司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尤丽娜;借鉴与反思: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曹树明;少年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凤丹;刑事公诉未成年人维权[D];苏州大学;2004年

8 王正;少年司法理念与制度重构[D];青岛大学;2007年

9 闫景晟;论少年司法的转向处遇[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群;少年刑事政策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8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048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