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审判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边界——以小额速裁试点推动修法为例
本文选题:小额速裁 + 立法权 ; 参考:《法学》2013年08期
【摘要】:司法根据现实需要,对相关的民事审判制度作出一定的调整,但此种调整需遵循一定的边界。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通过发布《关于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安排部署在全国90个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做法,超出了之前我国两审终审基本审判制度的范围,构成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的僭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审判制度,构成了我国诉讼法的基本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调整属于立法权的范围,应遵循法律保留的基本要求;如需在修法之前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可以通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形式进行,从而使得试点工作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从我国的宪法架构和法律传统(成文法传统)而言,我国属于立法权优位的法律解释模式,这决定了在我国法律制度的解释过程中,立法机关是居于主导地位,审判权处于辅助或者补充地位,审判机关的解释受到严格限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s, the judicature adjusts the relevant civil trial system, but this kind of adjustment must follow certain boundary. Prior to the revision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in 2012,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rranged for the deployment of small amounts in 90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issuance of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the pilot work of some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in small amounts. The practice of expediting pilot work, I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our country's basic trial system of final appeal and constitutes a viol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power of the supreme state pow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basic trial system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our country's procedural law. The adjustment of these contents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the legislative power and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law reservation. If it is necessary to sum up experience through pilot projects before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it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form authoriz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us making the pilot work legally legitimate. In terms of our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legal tradition (statutory tradition),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mode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legislative power, which determin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of our legal system, the legislature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The judicial power is in the auxiliary or supplementary posi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judicial organ is strictly restricted.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道晖;论国家立法权[J];中外法学;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光;;立法权与立法生态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陈宏光;曹达全;;公私法划分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王亚军;;论罗马法学的发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6 李汉昌,陈金玲;督促程序中债权人的程序障碍——兼论督促程序的发展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董新凯;俞佳;;论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董新凯;郁尊科;;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专家参与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何艳芳,余茂玉;执行竞合问题之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群仿,徐建桂;试析非经济生活领域的制度“失灵”——浏览黄色网站是纯粹道德问题吗?![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辉;;论行政公诉的理论基石[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黎明;杨国章;;从法秩序利益看检察权的正当性[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钱翠华;;知识产权民事审判权滥用的公平矫正——公正视野下法官品德对专利民事审判权的影响[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4 龚家林;;浅议立法语词规范化[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6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雨燕;;环境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风险预防考量[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8 蒋桥生;;让调解走进“禁区”——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与限度之扩张[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郭宝生;张彩霞;刘新;;也谈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以规制二审法院滥用终审权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玉泾;我国司法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罗婷;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徐涛;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职权确定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道鸾;论司法解释及其规范化[J];中国法学;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辉;;论法官的法律解释权[J];法律方法;2007年00期
2 吴冬梅;;法官是否应该拥有法律解释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9期
3 杨国萍;;论司法中法官创造性解释法律的必然性[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4 万毅;;检察官法律解释权研究[J];东方法学;2009年03期
5 蔡清秋;庄桂萍;;司法实践中法官法律解释权的必要性和约束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魏胜强;;检察机关的法律解释权证伪——基于检察权定性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 闫晶;;古罗马程式诉讼中的裁判官救济制度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8期
8 李小英;;司法机关作为法律解释主体的资格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9 陈贤贵;;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司法哲学[J];太平洋学报;2011年01期
10 魏胜强;;司法解释的错位与回归——以法律解释权的配置为切入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余林媚;;试析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宋平;;盐业诉讼中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研究——以盐业诉讼制度史为视角[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4 来晓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权及其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王晖;;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解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陈卓伦;赵飞;;律师主导民事诉讼,推动建设和谐社会[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王书瀚;;民事申诉制度研究的新视野——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发动再审为中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田野;;论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郭星亚;陈惠忠;;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先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评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 伟 孙邦清;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记者 董国勋;促进法院提高执法水平[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陈球;法院不得拒接诉状[N];南方日报;2006年
4 毛磊邋刘晓鹏;民诉法修改五大焦点[N];人民日报;2007年
5 李连群;浅评新《民事诉讼法》对执行难问题的解决[N];江苏经济报;2008年
6 陈有西;应该欢迎法院公布量刑指导意见[N];学习时报;2009年
7 徐小年;民事诉讼中罚款的理性分析[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毛立华;新民事诉讼法中再审制度的变革[N];法制日报;2007年
9 阿计;法定、精细 实现公正[N];工人日报;2007年
10 沙友飞邋顾建兵;努力破解“申诉难”“执行难”[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加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韦利;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纠纷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许少波;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宋平;医患纠纷诉讼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力;民事再审程序启动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齐蕴博;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朱惠晓;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4 曲升霞;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5 朱德祥;试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构建[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6 陈丽玲;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翁巧斌;论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鹏;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若干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敏;民事司法的宪政维度[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罗永成;民事诉讼调解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1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