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主义与公众参与:司法现代转型的模式选择
[Abstract]:Modern judicature is no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chanical fact and law.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difficult cases, there is a need for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judicature, that is, justice should transcend restraint and establish a position of activism. And realize the path change from judge exclusive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If judicial reform can give up the position of restraint and the mode of judges' monopoly, regard justice as a system of activis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n modern justice will be legal.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ent unity of morality and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pressure-type judicature is stepped out, which also constitutes the mode choice of modern judici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820011)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根林;;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J];法学;2010年04期
2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J];法学研究;1999年04期
3 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J];清华法学;2008年02期
4 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5 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6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年01期
7 孙笑侠;;公案的民意、主题与信息对称[J];中国法学;2010年03期
8 顾培东;;能动司法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年04期
9 张志铭;;中国司法的功能形态:能动司法还是积极司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邓正来;约瑟夫·拉兹;朱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法律哲学的对话(下)[J];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李勇军;欧阳仁根;;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课程设置的思考——基于我国法学教育现状与长远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张顺;;解构司法民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6 邱帅萍;;死刑适用疑难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李云波,王彦山;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许胜;王成明;;论无效行政行为的救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杨军,李美发,周航;司法正义的理性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叶反修;完善陪审制度的心理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衣文静;;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董淳锷;;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宽容——以“法人股个人持有”现象及其诉讼纠纷为分析样本[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周林彬;陈胜蓝;;商事审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用探析:理论与实证[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伶俐;;智慧的召唤与不可或缺的自知——“能动司法”语境下的法院裁判[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少霖;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世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竞争法制建设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蔡志伟;税法领域类推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欧阳小婷;企业危机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思考[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游伟;唐震;余剑;李长坤;;死刑案刑事和解之感性与理性[J];东方法学;2009年03期
3 杨建军;;“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陈金钊;;法官司法的克制主义姿态及其范围[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5 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 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J];法律适用;2007年11期
6 张明楷;;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7 游伟;;许霆盗窃案涉及的法律关系梳理及反思[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8 吕芳;;大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官的职业思维 以许霆恶意取款案为研究范本[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9 关永宏;;在银行ATM机“多取款行为”的法律定性 从合同法和电子商务法视角对“许霆案”的辨析[J];法律适用;2008年09期
10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信春鹰;[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城;;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J];学理论;2011年11期
2 胡惠芳;;浅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3 陈道银;;司法过程公众参与探析[J];理论月刊;2011年05期
4 颜才威;张洵溢;;论公众参与动力机制及权利义务分配的关键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34期
5 陈发桂;;司法理性及其生成——以公众司法参与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孙秀华;;环境公益诉讼的设立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年23期
7 韩琦;;浅析刑事司法民主化——以公众参与与监督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8 田亮;;公众参与与司法正当性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吕梦宇;;公益诉讼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国家与公众合作,追求高效公益诉讼[J];求实;2006年11期
10 陈兵兵;刘学东;;公民诉讼的理论分析及其在我国的立法论证[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铭;;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龚恒超;;提高司法判决可接受性需要更多“揆情度理”——学习董必武法学思想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3 王洪;;论诉讼证明[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4 黄念;;在民主与实用之间——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华;;环境公民诉讼制度探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6 沈君;王静静;;个案民意的司法适用——以裁判方法和制度控制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熊先觉;刘运宏;;司法文书的问题探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8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曹明德;王凤远;;ENGO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兼论中国ENGO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及主要困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建芳;;为逻辑三段论正名[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 于文轩;确立公益诉讼 深化公众参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司法判决应为人们向善提供力量[N];南方日报;2011年
4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宋斌;“瑞银事件”司法判决惹争议[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 肖擎;行政否定司法判决:法律地位的一个真实写照[N];长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王怀成;柏林法院加大打击乘车逃票力度[N];光明日报;2009年
7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 葛峰;实现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烨泉;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N];法制日报;2008年
9 陈荣;判决与调解价值的比较[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汪彦玲;法律要扶起“摔倒的道德”[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代志鹏;司法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其山;司法三段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郑金虎;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剑英;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公众参与机制[D];福州大学;2005年
2 夏晓;我国环境法引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衣文静;媒体影响司法判决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鲍然;论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田亮;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雁;司法判决公信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群;秉持一种温和的司法克制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8 袁剑川;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D];重庆大学;2009年
9 丁义娟;我国判决形成制度[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宗宏根;建立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2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33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