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which on the one hand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has basically realized "there are laws to be followe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angle of law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legislation to judicial activities.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icial decis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judicial activities. Rhetoric is regarded as a possible angle of view to realize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icial judgment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 in value judg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argument in rhetoric. Howeve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rhetoric for achiev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referees? By what means is it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What are the problems in achiev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is requires us to go deep into the specific theory of rhetoric to combine with practical cas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 and the standard of realiz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hetoric in the judicial judgment, which involves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of rhetoric and the main theory of rhetoric in the field of judicial adjudication, the third part mainly concerns the significance of realiz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g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realize the acceptability of judg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including the use of rhetorical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trial and the use of rhetorical methods in adjudicative documents.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rhetoric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refere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玄娜;;程序公正与权威信任:公共政策可接受性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08期
2 谭开芝;;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7年01期
3 李昌官;;创建作为教育数学的解析几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年Z1期
4 李明福;;新课标背景下金属化合物的学习方式[J];高中数理化;2017年08期
5 卢兰秋;;浅析如何打造中职数学趣味性课堂[J];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11期
6 董娌楠;;《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特色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7年29期
7 邓烈;;国际行政法庭的诉讼管辖与案件的可接受性问题[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赵忠刚,姚安林,赵学芬;油气管道可接受性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年05期
9 程怡民 ,李兆晖;女性避孕套可接受性研究简介[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11期
10 裴结贵,许涛;试论语言、文化因素对翻译可接受性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彩燕;黄紫蓉;钱金凤;张旭垠;;女用安全套在中国人群的可接受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彩燕;黄紫蓉;钱金凤;张旭垠;;女用安全套在中国人群的可接受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贾瑶瑶;刘希林;尚志海;;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设计[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徐军;周永军;;民事“程序失灵”问题透析与矫治路径——基于当事人维度程序可接受性理论的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5 黎柳芬;;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
6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李镜;孙旭生;;可接受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C];2012年
8 周静;彭晖;;历史主义视角下紧凑城市的再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韩振文;法官如何说服公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2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军;从能动司法谈增强裁判的可接受性[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陈友谊;增强思想工作的“可接受性”[N];解放军报;2003年
4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中;寻求至当的司法[N];检察日报;2009年
5 丁开杰;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分配正义[N];学习时报;2006年
6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石珍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法院 戴乔;产品经营者行政责任 应以可接受性义务为规范基础[N];中国工商报;2015年
7 刘鹏飞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运用程序法提高司法裁判可接受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薛刚凌;能动司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赵建星(作者为兰溪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转变司法理念 增强司法能力 促进社会和谐[N];金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博;低碳目标要具有社会可接受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金木;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3 韩琳;我国三地区女性性工作者对女性主导HIV/STI预防措施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韩振文;司法假定及其检验[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5 李仪;土壤和灰尘中铜锌铅生物可接受性的体外消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周楚;低档暗娼HIV感染率及其对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7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召;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旋;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D];河北大学;2018年
2 陈睿;基于主观程序正义的司法可接受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3 张云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房地产开发可接受性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4 聂志强;女性性工作者暴露前预防药物可接受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梁婷婷;认知中的英语语义的可接受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智闵;事实真伪不明与司法的可接受性[D];苏州大学;2013年
7 张s,
本文编号:2364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36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