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Abstract]:The moder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DR)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but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civil procedur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judge's management of the case and giving play to the party's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dure in the litigation procedur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reconciliation outside the lawsuit. Arbitration and other way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entering court proceeding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分类号】:D925.7;D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英宇;;略论我国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2 卢延龄;;论我国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饶传平;论科技纠纷的ADR解决[J];科技与法律;2005年01期
4 徐文虎;;以人的主体性为本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的必要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朱珍华;运用调解制度,及时防范“民转刑”——对民转刑案件调查的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张敬;浅论民事诉讼与民事仲裁的关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潘剑锋;论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纠纷的适应性[J];现代法学;2000年06期
8 张璐;“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初探[J];兰州学刊;2004年03期
9 张利;李晓娥;;宋代民事纠纷的替代性解决机制[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金伟;;请注意“刑转民”现象的危害[J];人民调解;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领;;对于农村民事纠纷司法现状的几点看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孟波;;关于争议的仲裁理论和方法的综述[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3 刘文胜;;民事纠纷便利诉讼机制之构建——从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青春;;农村新类型民事纠纷特质与司法应对机制之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6 朱卫红;;行民交叉案件中的相对人行为效力[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牟旭;陈翔熙;;论行政裁决诉讼模式的选择——“形式当事人诉讼”在我国的实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宋健华;;专利管理机关与行政诉讼被告[A];专利法研究(1994)[C];1994年
9 姚兵兵;;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制度的设立及纠纷解决机制[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10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复民;仲裁事业要加快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吴复民;专家提出 仲裁事业要加快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3 记者 吴复民;仲裁事业要紧跟入世步伐[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记者 戚铁军 通讯员 徐树理;仲裁体制走到十字路口[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5 记者 赵兴武;民调工作步入良性轨道[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卜泳生;我看“调解”[N];人民代表报;2002年
7 记者 倪寿明 张守增 王世心 程卫华;山东探索民诉调解新模式[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张润田 河南省许昌县物资局;调解切忌随意性[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梁江增;开封中院设立“三日调解合议庭”[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记者 李国清 程 勇;湖北民事审判注重依法调解[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聂华英;内地、台、港、澳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康明;论商事仲裁的专业服务属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史飚;商事仲裁监督与制约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薛西全;两岸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倪静;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刘友华;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荣荣;民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长青;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黄臻臻;论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D];厦门大学;2007年
4 韦鹏;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河北大学;2005年
5 邵琛;论根据合意的纠纷解决机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齐蕴博;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杨菁;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李琴;清代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张才长;行政解决民事纠纷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庄凌;行政行为介入民事纠纷的救济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67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36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