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基层法院实践中的建构性程序正义

发布时间:2018-12-14 01:39
【摘要】:司法实践的过程充满了对按程序正义设计的案件审理程序的创新、变通和重构。本文从探讨程序正义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进路出发,以基层法院在案件审理中的程序运作为分析对象,指出在程序的每一个节点,在不同的案件情境中,程序运作都有可能受到来自行动者的创新,以变通的方式完成程序,行动者在接受结果的同时也间接地认同了重构的程序。由此尝试提出"建构性程序正义"以理解程序正义在我国基层法院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Abstract]:The process of judicial practice is full of innovation, flex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du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rocedural justice. Starting from the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pproach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cedural operation of the grass-roots courts in the trial of cases as the analysis object, and points out that at each node of the procedure, in different case situations,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gram is likely to be innovated by the actors to complete the program in a flexible manner. The actors accept the result and indirectly identify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practice of grass-roots court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基金】: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基层信访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首都基层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研究”(11SHC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亚新;程序·制度·组织——基层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与治理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2 钟娟;论刑事侦查中的律师在场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陈传胜;刑事再审理由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胡玉霞;略论司法公正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3 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华;简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魏彬;当事人视角中的公正裁判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唐卓;“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入宪的法理探讨[D];湖南大学;2006年

4 葛新;初探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及救济[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秀文;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郑记;刑事被害人制约国家追诉权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汪良敏;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安徽大学;2005年

8 陈世民;电信业政府监管的法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杨国平;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10 邹柱;论宪法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方乐;;司法行为及其选择的文化注释——以转型司法中的中国法官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许前飞;关于建立中国法官定额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3年03期

4 贺雪峰;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排序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5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6 吴英姿;"乡下锣鼓乡下敲"——中国农村基层法官在法与情理之间的沟通策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浩;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方乐;;转型中国的司法策略[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02期

9 苏永钦;飘移在两种司法理念间的司法改革——台湾司法改革的社经背景与法制基础[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10 王亚新;实践中的民事审判——四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乔贞;;试论刑讯逼供的不合理性分析及其遏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2 叶青;张栋;刘冠男;;刑事审判公开问题实证调研报告[J];法学;2011年07期

3 ;老赖是怎样炼成的[J];世界博览;2011年16期

4 鲁蒙娜;;从法律的内在道德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卞建林;李婵媛;;2010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人民检察;2011年02期

6 苏怡靓;;程序正义在中国的路径及实现[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7 吴振中;于洋;;程序正义视阈中的我国侦查程序[J];政法学刊;2011年03期

8 高汝成;;论我国社区矫正回避制度的构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羽雁;刘少夫;;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10 潘东东;;我国行政诉讼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汪习根;;论和谐司法[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3 萧伯符;彭君;;程序理念与司法公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4 杨玲;;论我国重新仲裁的发回根据——以国内法院实践为例[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5 蔡雷;;计算机证据的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萧伯符;刘蜜;;也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官中立性[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8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9 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制度之完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贺恒扬;;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理解与实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邵颖波;死刑复核权收回呈现程序正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乔常胜 刘素虹;胶州法院“司法实践宣讲团”为企业送法维权[N];青岛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张宽明;把陈燕萍的好做法落实到司法实践中[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花耀兰 通讯员 吴申申 夏周庆 杨瑜琳;坚持“程序正义”和解率超过90%[N];检察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程序正义的新保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黄震;木腿人故事与程序正义[N];学习时报;2011年

7 中共锦州市委党校 吴兵;在司法实践中把群众放在心上[N];辽宁日报;2011年

8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侯欣一;我国近代司法实践与问题[N];深圳特区报;2011年

9 张隽;用程序正义重振司法公信[N];舟山日报;2011年

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王雪燕 顾权 徐飞;民事推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凤超;现代刑事司法正义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7 雷建昌;口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卫跃宁;口供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杜宝庆;刑事审判价值论[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娜;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王涛;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与转移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李梅;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武汉大学;2005年

4 于旭红;小额诉讼程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严捷;刑事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郭俊峰;逮捕的理论基础[D];贵州大学;2007年

7 杨玲玲;我国群体性纠纷诉讼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王幼君;刑事发回重审制度探析—以刑事司法救济程序为框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左晨晨;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10 马士彬;试论刑事辩护律师的权利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7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377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