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律与哀矜:清代中国听审的核心概念
[Abstract]:Reading the law and mourning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hearing in Qing Dynasty, but also a guide to the practice of hearing, so it has become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prison of hearing in Qing Dynasty. Whether the judicial officials have the knowledge of law and whether they can hear the trial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key issue of the Qing Dynasty law. The law of Qing Dynasty has the special stipulation of "reading the law", whether the judicial officials "read the law" or not "know the law"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m to "quote the law" when they hear and judge the prison. On the other hand, "benevolence"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is not only the politics of "love" or "love for the people", but also the politics based on emotion. "mourning" is the compassion and compassion of judicial officials, and it is also a layer of meaning of "benevolence".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mourning and the core concepts of justice, such as reading the law, cautious punishment, middle penalty, obedience and so o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judicial model of "the two ends of the emotion law"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judicial officials to listen to the trial with "reading the law and mourning" is actually a kind of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FX0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D10CFX02)
【分类号】:D926;D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忠明;;道与器:关于“律”的文化解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张从容;;疑案·存案·结案——从春阿氏案看清代疑案了结技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4期
3 徐忠明;;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1期
4 徐忠明;;诉诸情感:明清中国司法的心态模式[J];学术研究;200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总斌;“律”字新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孙玉石,张菊玲;《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4 徐忠明;;关于明清时期司法档案中的虚构与真实——以《天启崇祯年间潘氏不平鸣稿》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家;2005年05期
5 尤陈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2007年03期
6 张中秋;张明新;;传统中国普法活动及其研究初探[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程汉大;刘吉涛;;中西“小传统”法文化之“暗合”——以民间法谚为视角的考察[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霍存福;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9 霍存福;;法谚: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龚汝富;;浅议中国传统社会民间法律知识形成路径——从江西地方法律文献来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的一个侧面:部院之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勇;;论宋代司法官员的调处艺术[J];江汉论坛;2010年02期
2 李仪;;清代搜查制度初探[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窦永丽;;一部中国法律社会史力作 读《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J];法学天地;2001年10期
4 粟劲;清代法律思想史通览──《中国法律思想通史·清代卷》序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5 何永军;;《全宋词》所见宋代诉讼及司法[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律璞;;两汉司法官员与律学家角色合一现象及其价值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毛蜀湘;;略论唐朝司法官员[J];知识经济;2009年18期
8 陈张富美;陈新宇;;清代法律中的类推[J];中西法律传统;2006年00期
9 张文勇;;宋代考试制度对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影响[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10 耘耕;;我院馆藏两种稀见清代法律抄本的初步研究[J];现代法学;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景良;;宋代“法官”、“司法”和“法理”考略——兼论宋代司法传统及其历史转型[A];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中的戴鸿慈——兼论传统司法官员的知识转型[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3 王宏治;;《顺治律》制定颁布时间考释[A];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陈景良;;宋代司法传统的叙事及其意义——立足于南宋民事审判的考察[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步德茂;付瑶;;存留养亲:清朝死刑复核的经验[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6 徐忠明;;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考察[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7 刘云飞;;刑事诉讼中的民族语言翻译制度:一种来自实证经验的思考和构想[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张晓蓓;;凉山彝族奴隶的法律地位——兼与清代奴婢比较[A];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张仁善;;传统中国“法律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分析[A];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郑定;杨昂;;还原沈家本——略论沈家本与晚清司法场域之变迁(1901—1911)[A];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亮;黄松有:被查处级别最高的司法官员[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腐败缘何发生,怎样遏制[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陈瑞华;获得听审的权利[N];法制日报;2000年
4 明辉;复仇之辩:中国古代法中的模糊地带[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李新;澳洲司法改革“聚焦”执法监督[N];检察日报;2007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法治需要理论和实务的完美结合[N];南方日报;2006年
7 陈有西;从中华法律传统中学习什么[N];学习时报;2008年
8 李秀琴;英新反恐法草案合法性遭质疑[N];法制日报;2005年
9 刘品新;欧盟的司法控制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崔卫平;宽广的法律和道德秩序[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大宝;清代州县司法与刑讯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燕;清代审判纠错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仪;清代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黄道诚;宋代侦查制度与技术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严曦;明代绅士与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许光县;清代物权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黄延廷;清代刑事司法中的缘法断罪与权宜裁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小洁;清代法律公布制度的局限与革新[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韩昱;清代部驳议处制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丽如;清代成案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汪初芸;《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所见南宋女性诉讼[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文涛;北宋中央司法官员的选任管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乾;清代旗人刑事司法特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张娟;清代官吏私借官民资财罪责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荀颖;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朱一泓;清代地方刑事诉讼程序浅论[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7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47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