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功能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9-10-23 02:42
【摘要】:从广义上理解,乡村司法应当包括农村基层法庭的司法和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其他站所的准司法以及乡镇政府、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准司法。中国乡村司法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糅合了基层司法职能和部分行政职能,还兼具纠纷解决职能与法律服务职能。从农村社会的"结构混乱"状况、纠纷解决充斥着"力"的因素、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弱化等现实来看,当前中国乡村有着很高的司法需求。各种司法或准司法机构在乡村司法体系中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体系和治权不断弱化、缺乏解纷的制度性动力、脱离实际的程序化倾向、过于强调社会稳定等等。对此,需要从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角度和满足秩序需求的法治角度对乡村司法机制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启梁;张熙娴;;法官如何调解?——对云南省E县法院民庭的考察[J];当代法学;2010年05期

2 陈柏峰;;村庄纠纷解决:主体与治权——皖中葛塘村调查[J];当代法学;2010年05期

3 田先红;;乡镇司法所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J];当代法学;2010年05期

4 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J];法商研究;2011年01期

5 陈柏峰;董磊明;;治理论还是法治论——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理论建构[J];法学研究;2010年05期

6 易江波;;社会矛盾化解视野下的派出所解纷权——以一起自杀式讨薪案的处置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王亚新;王赢;;农村法律服务实证研究[J];清华法学;2008年05期

8 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9 陈柏峰;;中西部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困境——以赣南石镇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卫;乡村法治的政法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韦志明;;桂东南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状况的社会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魏小强;;律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贺奇兵;潘琴;;我国村民自治的困境与脱困——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之再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海凤;衣志成;;农村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彭真明;陆剑;;农地流转的实践图景——鄂中个案的法社会学透视[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0年00期

10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王璐璐;;“路径依赖”话语下涉诉信访的变革逻辑[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袁国生;;民事发回重审制度改造论——以当事人审级利益的保护为分析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任映红;张鸣;;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内在影响——浙江XF村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9 肖燕雄;;我国新闻法制变革的路径依赖分析[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10 占云发;叶蕾;;从董必武司法权威思想谈司法如何应对民意[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魏静静;论“三调联动”机制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淼;建立我国农村地区公证机构的设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7 俞世春;我国现行巡回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8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震;“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委;法律秩序的生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模糊的法律产品——对两起基层法院调解案件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2 安·塞德曼,罗伯特·В·塞德曼,赵庆培 ,潘汉典;评深圳移植香港法律建议[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3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4 孙万胜;司法权视野中的纠纷[J];当代法学;2001年06期

5 王福华;;现代调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6 夏勇;哈哈镜前的端详——哲学权利与本土主义[J];读书;2002年06期

7 梁治平;法治进程中的知识转变[J];读书;1998年01期

8 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J];读书;1998年01期

9 刘治斌;;正式制度之外的力量对纠纷解决模式的可能影响——渭城区法院特邀协调员制度调查纪实[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5年00期

10 兴元,奉南;试论发达地区撤销人民法庭的可行性[J];法律适用;199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卫;乡村法治的政法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胜萍;;调解的解决纠纷效果评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梁开银;;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纠纷解决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3 李莉;;群体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朱丽萍;;论当前农村基层纠纷的行政调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 形成纠纷化解合力[J];山东审判;2009年03期

6 刘永强;;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北川模式[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孙文红;李美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有关问题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李双全;;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变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新;;现代社会医疗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曹伊清;;试论现代法制环境下的行政调解[J];学海;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雪梅;;律师参与社区调解与社会和谐[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琦;王菲;;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鹏;我国正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2 忠言;苏州创新涉台纠纷解决机制[N];江苏法制报;2009年

3 记者 沈刚;上海世博法庭全天候运转[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台湾地区“司法官训练所”所长 林辉煌;疏减讼源与精致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吕坤良 本报实习生 赵彦杰;多元架构:和而不同谱交响[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蒋浦;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现状与路径选择[N];法治快报;2009年

7 记者 李国清 陈群安 通讯员 许凡;仙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化矛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吕坤良 本报通讯员 张辉;多元化解:梯级过滤定纷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记者 陈永辉;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傅蔚冈;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是场及时雨[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卓;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久奎;我国教育纠纷仲裁制度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太伟;新疆沙湾县烧坊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刘佳民;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沈静;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云;论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2年

5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解婧;我国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耿丹;我国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新疆大学;2011年

8 黄畅;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衔接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志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郭晓晶;农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1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51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