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对待调解优先——以法院调解为对象的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蔚莉;胡昌明;王煜珏;;关于审判监督程序中发现的虚假诉讼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08年06期
2 李杰;;调解率说明什么——对“调解率与和谐正相关”命题的分析[J];法律适用;2008年10期
3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和谐社会与民事制度创新"课题组;;民事案件与商事案件适用诉讼调解的区分研究[J];法律适用;2008年11期
4 傅郁林;;“诉前调解”与法院的角色[J];法律适用;2009年04期
5 孙海龙;高伟;;调解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以部分中、基层人民法院为研究样本[J];法律适用;2009年10期
6 陈力;;民事调解高反悔率及其解释[J];法律适用;2010年07期
7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8 赵钢;;法院调解结案率须当慎定[J];法学;2008年03期
9 李浩;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范愉;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河南省扶沟县人民法院 刘喜中;[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讲述人 广东省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 余银芳;[N];人民法院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於恒强;陆春镁;;重构我国法院外ADR的基本思路与设想——从现实解纷的角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洪超兰;於恒强;;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翟志文;法院调解场域的构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王亚新;;实践中的民事审判(二)——5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7 范愉;;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化路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研究[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8 朱涛;;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法院调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10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伶俐;;智慧的召唤与不可或缺的自知——“能动司法”语境下的法院裁判[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树森;;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聂慧萍;;我国20年行政审判权运行的轨迹与启示:从对峙到协调——以行政诉讼协调撤诉现象分析行政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邢会丽;;法院民事二审调解之辩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仁;袁晟翔;;司法执行难的博弈解读和一体化消解——以执行“双高”现象为基点展开[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庆华;谭伟峰;赵鹏;;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探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唐清利;公私权模糊场域的合作治理与规则自治[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胡志斌;法官素质养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洋;论司法权的社会功能[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凯霞;论法院“调解热”的成因、影响及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戴鸿峰;我国人民法庭司法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良明;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逸群;当下中国司法政策认知论[D];西北大学;2010年
8 许勤;从司法角度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项卫兵;虚假诉讼行为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伟;西藏法院民事调解现状、成因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3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苏力;;曾经的司法洞识[J];读书;2007年04期
5 姚志坚;"调解热"与法院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6 孙海龙;董倚铭;;法律发现理论的发展进路 兼论宋鱼水“辨法析理、胜败皆服”审判方法[J];法律适用;2006年10期
7 卜晓虹;;反思与重塑:行政诉讼有限调解制度的构建[J];法律适用;2006年12期
8 汤尧;;刑事调解:从冲突到和谐的可能路径[J];法律适用;2006年12期
9 曹建明;;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法律适用;2007年02期
10 潘剑锋;论证明的相对性[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N];法制日报;2005年
2 张开建;[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杨;;我国法院调解中强制性因素的合理界限和制度构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卢椰枫;论法院调解的非讼化——司法ADR导入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之思考[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白洁;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宋朝武,刘小飞;从国际诉讼和解动向看我国法院调解改革[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5 栾东;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的制度缺陷[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魏晓娟;我国法院调解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上和解之比较[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林争晖;;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8 ;工伤赔偿“打折”令谁蒙羞[J];协商论坛;2010年11期
9 宁泽兰;;法院调解之路向何处去[J];法制与社会;2011年08期
10 钟鸣,何波;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构想[J];法律适用;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4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屏;;从一起案例分析抵押权的若干问题[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晨;;法院调解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对福建某基层法院的实证调查[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洪海波;夏群佩;;接近正义:构建诉调衔接的司法确认机制——以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扩张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显光;陈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拓展对民事调解案件监督[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省法院调解成功12件督办案件[N];辽宁日报;2005年
2 记者 王晓晶;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在汝南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3 苑克建 公丕岐;临江市法院调解新举效果好[N];长白山日报;2009年
4 记者 朱兴忠;甘州法院调解率大幅提高[N];张掖日报;2009年
5 殷海英 记者 孙立刚;桦川法院调解案件服判息诉率达100%[N];佳木斯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 韩元恒 李霁;浙江高院推动“三位一体”格局 河北高院提出“三个深化”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记者 陈露;努力形成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N];张掖日报;2009年
8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 李兴魁 沈烨;复归与超越:调解氛围的现代化重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陈 浩;屏南法院调解案自动履行率达九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记者 吕爱哲 通讯员 唐凤伟;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调解努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2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4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全文;民事诉讼调解一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法院调解之法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闫丽萍;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王瑞云;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袁丽娜;法院调解的检讨与重塑[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姜霞;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敏华;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常洁;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夏明丰;论法院调解制度[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马艳;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3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6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