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取证方式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7 01:03
【摘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取证方式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浮出水面,一直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证据的多样性、技术性、脆弱性、隐蔽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事人维权与案件审理难度,制约和影响着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审判事业的深入发展。 纵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取证方式的研究成果,大多出自司法实践者之手,对于某个典型案例反复研究,观点比较集中,缺乏对横向案例的比较研究。还有很多文章偏向于介绍取证方式,较少关注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比较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各种取证方式的合法性和可采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司法实务情况提出完善取证制度的新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面临的取证困境,并将取证方式归纳为私力取证和公力取证两类。私力取证主要强调当事人和公证机关的配合,涉及“陷阱取证”和“公证取证”问题;公力取证则主要由法院进行,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进行诉前保全证据等。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三个典型案例,分析其中围绕取证方式展开的诉争,运用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所涉及的取证方式进行探讨。在北大方正诉高术案中,,结合三轮审判结论讨论了“陷阱取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参照刑事诉讼中的分类,软件侵权案件中的“陷阱取证”也被划分为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两类,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符合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在康阳诉恒生案中,着重讨论公证机关与当事人在取证过程中的配合,因为公证机关在取证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会影响当事人和公证机关的责任分配。在微软诉巨人案中,围绕证据保全的申请审查,担保,保全范围和执行程序等进行讨论,以期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本文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前提下,提出完善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取证方式的具体建议,以期消除科技进步带来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的取证困境,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知识产权滥用的侵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6.6;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须建楚;软件侵权证据的收集[J];法学;2001年02期

2 黄悦善;杨延超;;知识产权公证何时走出困境[J];中国公证;2004年07期

3 宋妙艺;;软件版权纠纷中的“隐名公证取证” 从北大方正诉高术天力等公司软件侵权案中的公证取证谈起[J];中国公证;2005年02期

4 丁筱英;文松卉;;如何应对软件侵权案件证据保全公证遇到的问题[J];中国公证;2006年04期

5 谢宁;;知识产权侵权保全证据公证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公证;2007年04期

6 谢青松,汤健华;试论民事诉讼“陷阱取证”排除规则[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杨娜;;知识产权诉讼证据问题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王静;黄建平;;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管辖、证据问题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王海英,黄从珍;试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证据取得制度的完善[J];科技与法律;2000年01期

10 陈健;“陷阱取证”在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的应用[J];科技与法律;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红英;房德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志荣;分配正义视角下的知识产权陷阱取证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林虹兆;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证据收集[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林宁烨;计算机软件版权侵权诉讼的证据问题[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7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77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